“別看院子小,這可是咱智慧農業專班的天然實驗室哩!”北京農學院智慧農業研究院數字鄉村所所長段長青說。一大早,記者走進北京市房山區蒲洼鄉蒲洼村,段長青已經在養蜂場忙活起來:調整太陽能板,檢查蜂坯。蜂場四周的山坡上點綴著各色鮮花,幽幽香氣彌漫,引得不少蜜蜂前來采粉。
房山區的蒲洼鄉,距北京市區約120公里,是京西南最遠的鄉。其中,森水、蒲洼等自然村,位置偏遠,常住人口少,村集體經濟薄弱。
(相關資料圖)
2020年,以北京農學院為主導的蒲洼鄉“科技小院”掛牌成立。來自北京農學院的一批教授及研究生團隊進駐蒲洼鄉,依托高校智力資源,對蒲洼鄉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進行信息化技術幫扶。“成立科技小院,就是把農學院的科研成果帶到貧困的山區里轉化,讓鄉里的百姓富起來。”北京農學院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踐說。
經過深入調研,徐踐發現,蒲洼鄉的中華蜂養殖歷史悠久,且生態環境適宜。但土法養殖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留駐蒲洼鄉的多是老年人,勞動能力跟不上,導致產業整體效益不高,發展不起來。
為此,徐踐所在的智慧研究院依托計算機專業優勢,探索出了智慧技術和中華蜂養殖相結合的新路子——“智能蜂箱”。“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在蜂箱上加裝了傳感器、控制主板,實時監測溫濕度、蜜蜂出入數據。蜂農不用再像過去那樣挨個翻蜂箱,手機上一查就能掌握情況。”徐踐說。解決了人工問題后,又有一道新的難題擺在智慧農業專班面前:如何提高蒲洼蜂蜜的市場競爭力?
過去,蜂農一味追求產量,生產標準化程度低,產出的多是價廉質低的水蜜,市場競爭力弱。智慧農業專班進駐后,曾想改良原有的產蜜方法。蜂農們卻并不買賬,“到了季節不搖蜜,這不是胡來嗎?”
為打消蜂農顧慮,智慧農業專班在前期大量實驗的基礎上,走訪了全國多個養蜂基地,借鑒各地老蜂農的養殖經驗,結合中華蜂的習性,推出了多箱體成熟蜜生產技術:在原有蜂箱上再加一層,增大儲蜜空間。同時,給蜜蜂留足把水蜜轉化為成熟蜜的時間,提高蜂蜜品質。
技術改進之后,蒲洼蜂蜜的收購價提升了一至兩倍。老百姓嘗到了甜頭,紛紛和智慧農業專班學起新技術,錢包也鼓了起來。
目前,蒲洼鄉平均一個蜂農可飼養100群中華蜂,單人飼養規模提高了50%。蜂農年收入將近10萬元,較原來翻了一倍。
“科技小院既是科技助農、產業開發的基地,也為我們提供了科普教育、人才培育的平臺,讓我們的學生有機會扎根村屯農家,邊學習邊實踐,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大局。”徐踐說。
自蒲洼鄉“科技小院”成立以來,北京農學院共派駐十余名研究生深入農村生產一線,在完成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為農戶提供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幫扶,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在生產一線,當我們看到科研成果轉化后,農民有了收獲,我們也打心里高興。”徐踐感慨,“實際上,不是蒲洼鄉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蒲洼鄉。人家給我們搭建了一個寶貴的‘科研課堂’,一個流動的‘科研實踐站’,讓我們的科研成果能在廣袤的大地上落地生根。”
目前,蒲洼鄉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已全部“摘帽”,并形成“一鄉一品”的區域特色分布。在智慧農業專班的幫助下,當地還建起“北農智慧蜂場”,注冊“E窩蜂”品牌,實現了中華蜂養殖產業的規范化、數字化和標準化。
(記者 張景華 通訊員 張紫旖 鄧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