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券交易所(下稱“北交所”)上市公司陣營壯大,市場規模進入“200+”時代。
6月8日,江蘇易實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易實精密”)登陸北交所,成為該市場第200家上市公司。據北交所官網數據,截至當日,該市場共有公司200家,總股本278億股,總市值2626.07億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整體來看,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200家上市公司經營保持穩健,專精特新集聚,創新屬性明顯,規范性水平持續提升,社會責任意識不斷增強,彰顯了較為強勁的發展韌性。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北交所將圍繞優質企業供給、流動性提升、市場生態優化等重點問題,系統謀劃推進高質量建設北交所的一攬子舉措。
“北交所作為一個新興的證券交易所,很多基礎性配套工作有待健全和完善,改革有待持續和深化,而且又兼具撬動和反哺新三板的功能,所以有著與滬深兩交易所不同的上市節奏,但高質量擴容已經成為北交所改革方案的核心任務和首要目標。”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對記者表示。
整體經營穩健,去年平均營收超7億
隨著易實精密上市,今年6月8日,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00家,較去年同期實現數量翻番。
北交所兩百家上市公司整體面貌如何?上述北交所負責人表示,這些公司整體呈現出經營質量整體保持穩健、“專精特新”企業集聚、創新驅動作用顯著增強、規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等特征。
數據顯示,這200家企業中,中小企業占比83%,民營企業占比88%,近八成企業屬于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精密制造、生物醫藥等細分領域。
經營質量整體保持穩健。據統計,上述200家公司2022年平均實現營業總收入7.68億元,同比增長21.95%;平均歸母凈利潤7152.99萬元,同比增長12.12%。盈利面達92.5%,22家公司凈利潤超過1億元。
研發方面,200家上市公司2022年平均研發支出共計3556.26萬元,同比增長21.26%,其中7成公司研發投入同比增長,貝特瑞、海泰新能等10家公司研發支出超1億元。
聚焦“專精特新”企業表現,目前北交所已有84家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占市場總數的42%。
四方面凸顯市場建設發展成效
擴大企業數量規模,推動市場高質量擴容,自北交所開市以來,便是發展重點之一。從北交所目前的市場建設發展成效來看,業內認為,成果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一是搭建了一套基礎制度框架。初步構建了一套契合中小企業特點的基礎制度體系,并根據全面實行注冊制的安排進行了適應性調整。
例如,匹配市場定位,準入標準與科創板、創業板保持一定差異,提供多元化的融資品種、融資方式和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實施更加靈活的股權激勵安排等。
二是服務了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公司達2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超四成,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九成。總市值約2700億元,平均市盈率約18倍。累計公發融資超400億元,平均每家融資2億元。
三是形成了一個股債并進的發展格局。政府債券發行業務平穩啟動,實現了境內交易所服務國債發行的新突破,目前已發行地方政府債和國債超2.14萬億元。
四是一批標志性改革舉措取得積極效果。北證50指數提供了市場表征和投資基準,帶動發行了8只指數基金。融資融券業務豐富了投資者交易策略,目前兩融標的股票71只。混合做市改善了交易質量,13家做市商為36只股票做市,貢獻了做市股票成交金額的7.16%。
業內期待進一步改革舉措推出
對于北交所的數量規模情況,周運南分析稱,去年底,北交所上市公司為162家,今年5個多月新增38家。“當前北交所新股上市速度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上市節奏整體有序,新股整體市場表現較好,賺錢效應呈現。”他認為。
市場規模逐步壯大,業內對于北交所的期待,還在于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流動性等。
周運南建議,北交所改革建設可以從政策端、融資端、投資端三方面著手。
政策端上,希望盡快制定并出臺北交所“全面系統的改革方案”;融資端上,加大上市的包容性,充分發揮直聯機制的引領作用、提高上市和再融資審核效率、優化發行承銷機制、引導市場科學定價,常態化推進北交所市場高質量擴容。
投資端上,常態化發行北證50指數基金特別是ETF產品、推動北交所股票盡快納入跨市場指數、引進公開發行可轉債、適時降低門檻、適度降低交易稅費、推進轉板,吸引更多的機構資金和普通資金進場,提升市場流動性,提高上市公司估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