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產經 > 正文
      環球速遞!陜西西安推動“十里灃河”文旅深度融合 古老灃河涌動新活力
      來源:人民日報 2023-06-10 14:38:37


      (資料圖)

      灃河景色。

      位于“十里灃河”文旅帶的昆明池七夕公園。

      以上圖片均為席榮軒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推進生態治理、建設文化小鎮、發展青年文旅消費……為了讓傳統文化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陜西西安打造“十里灃河”文旅帶,推出沉浸式文旅場景,帶動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發展,讓文旅帶成為水清岸綠、便民利民的發展帶。

      一脈灃河水,一座長安城。

      灃河流域是西周王朝的中心,是陜西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起點。這里有中國最早期的城市豐、鎬二京,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誕生地,見證著中國歷史的輝煌燦爛和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如今,古老灃河煥發出文旅融合新活力——當地以灃河為主軸,充分整合文旅資源,打造“十里灃河”文旅帶,創新發展沉浸式、體驗式文旅消費新場景和新業態,吸引了不少游客。

      水清岸綠,利用河流自然形態打造生態節點

      站在灃河大橋上眺望,河面寬闊,水清岸綠,水鳥不時掠過,一派自然風光的濱水生態景象。

      十多年前的灃河可不是這樣。家住西咸新區高橋街道的村民王治回憶,以前灃河水質特別差,河道兩岸雜草叢生,岸邊成了垃圾傾倒場,有時遠處都能聞到異味。

      “現在,臟水溝沒了,空氣清新了,你看,平時難得一見的水鳥越來越多了!”王治指著遠處飛翔的群鳥說。近年來,當地政府實施了灃河治理綜合工程,以“柔性治水、生態治河”為理念,治污、凈水、增綠等多措并舉,利用河流自然形態打造生態節點。

      據了解,近三年來,西咸新區轄區內灃河兩岸綠地面積增加了2600余萬平方米,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白鷺、白鶴、黑鸛、綠頭鴨等以前難得一見的野生動物也逐漸在此安家,日常可觀測到的鳥類有20余種。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灃河兩岸也是熱門的露營地,吸引市民來此休閑度假,體驗綠色灃河的魅力。

      活化歷史文化,推出沉浸式文旅場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灃河之濱,在全國首個以《詩經》文化為主題的詩經里小鎮,游客們不僅可以游覽體驗,還可能與“采詩官”邂逅,共同吟詠《詩經》篇章。

      展開“十里灃河圖”,一個個文旅目的地聯結起古今文化;昆明池七夕公園,情侶們可以穿著傳統服飾登記結婚;絲路歡樂世界,以山海經為主題的西域古城探秘項目“馬可·波羅探秘之旅”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古絲路文化;豐鎬二京遺址、太平遺址、阿房宮遺址、沙河古橋遺址,考古專家們在探源中華文明的道路上孜孜不倦……

      “我們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深入研究旅游市場需求,積極使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推出具有穿越感、沉浸感的文旅場景,讓更多市民感受到‘微旅游’‘微度假’的文旅魅力。”西咸新區宣傳文旅局副局長楊彬彬介紹。

      如今,“十里灃河”文旅帶上已建成各類文旅項目42個,由18條綠道和9個文化場館相互串聯,共同釋放文旅新活力。

      年輕態、活力范,文旅融合吸引力持續提升

      不久前,一場活力滿滿的音樂節點燃了“十里灃河”,數萬名游客云集歡樂谷。“你想想,在《詩經》起源地參與萬人合唱,是怎樣一種美妙的感覺?”入住當地民宿的寧夏游客王璽,踏著節拍在音樂節上盡情歡樂。

      在距離歡樂谷不遠的灃東足球公園,前不久舉行了中國足協青少年錦標賽男子U11組北1區的比賽。這里有西北地區唯一的世界杯級別專業錨固草坪頂級球場,來自北京隊的小將楊藝涵很是興奮:“在這個球場上比賽,我感覺很好,一場打進了4個球!”

      而在絲路歡樂世界,來自河南鄭州的游客王可心觀看了音樂劇《絲路之聲》。該劇利用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術,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相結合,這種現代科技與古老文化符號的有機融合讓她十分難忘:“漢代的長安集市空降舞臺,‘汗血寶馬’在舞臺上飛奔,一下將我拉進了過去。”

      “我們對文旅帶開展針對性傳播,打響青年文旅消費品牌,積極培育更多年輕態、活力范、時尚感的文旅產業。”西咸新區宣傳文旅局文化文產部部長任靜表示,針對青年游客追求文化消費、個性體驗和社交分享方面的需求,西咸新區甄選優質資源,結合短視頻平臺、旅游博客等互聯網平臺,推出親子游、研學游、時尚游等文旅產品,持續提升文旅融合吸引力。

      鄉親荷包鼓了,家門口就業吃上“文旅飯”

      鄉村旅游、精品民宿、文創產品、傳統農耕……“十里灃河”文旅帶的快速起步,不僅讓灃河這一傳統文化品牌煥發出新活力,也為村民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返鄉工作。

      灃東農博園是文旅帶“旅游農業”景點之一。長安區斗門街道堰下張村村民張鳳俠在這里工作,負責對農作物進行日常管護、養護。“這里上班離家近,既能照顧家人,每月還有3000多元的收入。”張鳳俠說。

      鄧統利是灃河畔的豐京苑社區居民,隨著文旅帶旅游漸熱,他發現身邊鄰居有的在景區做保安、保潔,有的擺攤做小買賣。據社區主任李周介紹,文旅帶啟動建設以來,村民人均收入每個月多了1000元。此外,文旅帶還帶動了周邊公共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的加速完善,西咸新區第二初級中學、沙河廊道生態濕地公園等一批高品質設施不斷投入使用,讓居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日子越來越舒心。

      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楊仁華介紹,去年1月至今,“十里灃河”文旅帶接待游客1200萬人次以上,旅游綜合收入超40億元。“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十里灃河沿線歷史遺存進行深度研究挖掘,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同時優化旅游產品和旅游線路規劃,努力將這里打造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楊仁華表示。

      版式設計:汪哲平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