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棗花蜂蜜之鄉”美譽花落榆林,地方區域品牌再添“金名片”。近年來,榆林市將豐富的棗花資源優勢轉變為蜂業優勢,創新舉措、科技助力,推動紅棗和養蜂產業高質量發展,棗花蜂蜜產業已讓越來越多的農戶過上“甜蜜”生活。
紅棗面積占全國10%
作為棗樹原產地之一,榆林有3000多年的棗樹栽培歷史,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是全國五大集中連片優質紅棗主產區之一。自1995年起,榆林市啟動實施“百萬畝紅棗基地建設”和“紅棗西延工程”,目前全市12縣市區均有棗樹栽植,黃河沿岸從府谷至清澗形成一條南北長347.5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帶片相連的紅棗林帶,總面積達到170萬畝,約占全省棗林面積的75%、全國的10%,約有70多萬人口從事紅棗產業。
【資料圖】
蜜蜂正在棗花采蜜
棗樹與榆林人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多年來,在歷屆黨委、政府和黃河沿岸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紅棗規模、質量、效益和市場影響力不斷提高,已成為全市農業主導產業之一。1995年清澗被列為全國100個特產縣之一,并被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2001年佳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名鄉”。
“十三五”以來,榆林累計補貼4億元,改造低產低效棗林50余萬畝,有機認證達30余萬畝。2017年至2022年,省、市林草局對沿黃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紅棗產品及其土壤進行質量安全監測。2019年,榆林市將黃河沿岸紅棗產業,列入全市重點產業鏈之一大力發展。2022年,制定《紅棗林生態管護實施辦法》,全市170萬畝紅棗林得到有效管護提升,確保黃河沿岸紅棗林面積不減少、天然蜜源基地不破壞、生態功能不降低。
棗花蜜年產2000噸
榆林市位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地廣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蜜源植物生長。全市有棗樹、刺槐、紫穗槐、苜蓿、老瓜頭、蕎麥等各類蜜源植物達120余種,每年3至10月均有蜜源植物開花,花期長達8個多月,蜜源植物銜接較好,發展蜂產業潛力巨大。
榆林養蜂歷史悠久,從遠古時期的中蜂傳統養殖一直延續到現在,中華蜜蜂也伴隨著蜜源、氣候等因素的變化而演變。境內的北方中蜂是在陜北特定的地理氣候環境下長期繁衍形成獨特的地方種群,具有體格大、維持群勢能力強等特性,為國內優良的地方中蜂種群。
2008年、2021年農業部兩次審定,榆林市種蜂場均被確定為國家級中蜂保種場。上世紀60年代西方蜜蜂新法飼養技術的傳播,帶動了中華蜜蜂飼養技術的變革,榆林市科研技術人員認真研究總結區域中蜂飼養技術,“黃土高原中蜂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成果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上世紀80年代轉地蜂場興起后,每年有近百萬群蜜蜂來榆林采集,其中采集棗花蜜的蜂群每年約有18萬群,年均產量約2000噸。
榆林氣候干燥、日照充足,獨特的地理氣候特點,使生產的蜂蜜成熟度高,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特別是南部山區所生產的棗花、洋槐、苜蓿等蜜種,蜜汁濃稠、香味濃郁,遠銷國內外。
打造四大蜂業區域
榆林把蜂產業作為特色產業和生態產業,根據蜜蜂品種資源、蜜源植物分布及農業發展需求,科學規劃蜂業發展區域布局,建立中華蜜蜂保護區(靖邊、定邊、清澗)、優質棗花蜜生產區(吳堡、佳縣、綏德、清澗)、優質洋槐蜜生產區(子洲、綏德、米脂、清澗)、授粉蜂群繁殖與蜂產品生產綜合區(榆陽、神木、府谷、定邊、靖邊、橫山)四大區域,深入推進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力爭到2025年,全市蜂群保有量突破15萬群。
養蜂業與生態發展、產業扶貧深度融合。市縣兩級政府相繼開展良種場和示范蜂場建設,扶持養蜂產業高效發展。設立市級蜂業工作站,負責蜜蜂良種及技術推廣工作,建立蜜蜂產業科技特派員團隊及蜂業專家工作站,開展高品質蜂產品試驗示范,不斷提升榆林蜂產品品牌價值。
小蜜蜂,大產業。經過三年的申報,“全國棗花蜂蜜之鄉”美譽花落榆林,必將推動蜂產業高質量發展。“這項榮譽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我們將立足資源優勢,做好產業鏈延伸,強化示范區建設和龍頭企業培育,加大品牌建設力度,推進科技創新,持續做大做強‘甜蜜事業’,助推鄉村振興。”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書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