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他守在山里,只為把他們送出山外
“三尺講臺守初心,一顆恒心得始終,這是我的人生寫照;鄉村田野護幼苗,放飛希望播愛心,是我的畢生追求;苦中作樂我自樂,山花爛漫我自賞,是我的力量源泉。”
這是湖北省陽新縣排市鎮后山小學教師熊怡海,從2017年“民轉公”考試作文題內摘錄的一小段,他覺得這一段簡直就是自己多年來的座右銘。
正是有著這樣一份追求,熊怡海自1994年走上講臺的那一刻起,就從沒離開過那座海拔500多米高的深山,無怨無悔地堅守山村教育29年。
【資料圖】
心里住著大山里的孩子
“希望孩子們能學好知識和本領,走出大山,奔赴璀璨美好的未來。”6月5日,在陽新縣排市鎮后山一處教學點,熊怡海道出了心底的目標。
1994年,19歲的熊怡海剛走出校門,沒有跟隨山村眾多同齡人外出打工,而是選擇留在自己的家鄉下容村揚州教學點,成為一名代課老師。
走進教學點的第一天,面對崎嶇山路和教學點簡陋的教學條件,山村里長大的熊怡海覺得自己都能克服。但最讓熊怡海放心不下的,是大山里孩子的教育現狀。
山村學校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單親和留守兒童,那個時候,后山小學學生花名冊中,95%的學生家庭是貧困戶。
一年級學生王某宜(化名)同學,父母在外打工時相識相愛,婚后母親來到后山才發現,這里交通不便,生下她姐妹3人后便與她父親辦理了離婚。拖著3個女兒,王某宜的父親只得靠幾分薄地養活一家人。
四年級學生明某利(化名),父親常年生病,母親肢體殘疾,靠低保維持生計。六年級學生舒某友(化名),生母離異出走,兄妹3人由奶奶撫養......?
“像這樣的學生,從小失去母愛,幼小的心靈承受了多少孤獨和思念?”熊怡海說,看到這些孩子,他感受到了教師這個職業承載的希望與責任。
離異家庭的孩子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容易形成自卑心態,所以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學生們的一舉一動,每天一對一找孩子們談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
田垅教學點附近住著一名90多歲的留守婆婆,熊怡海經常帶著學生去看望這位老人,幫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以此來培養學生們的愛心。
29年來,熊怡海的教學地點圍著揚州、田垅、富山、陳山、后山學校轉,學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老師調走了一批又一批,但他從未離開后山這個寂寞又艱苦的教育陣地。
既是老師又似父母
從1994年走上講臺的那天起,至2018年離開教學點回到后山小學,熊怡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個人,一守就是25年。
在教學點,就一個老師,三個年級,10多名學生,熊怡海只能采用復式教學。給一年級上課時,二、三年級默讀或練習,等一年級講完了,讓他們寫字做題,再給二年級講課,周而復始輪換轉,語數美體一肩挑。
熊怡海說:“教學點的教師,不但一人教三個年級,而且還要為學生做中餐,有的孩子小,不會打飯,我一碗一碗地給他們打好分好,讓他們先吃,我最后吃,等學生們吃好以后再給他們洗碗。”
“初中畢業后就開始留在村里當代課老師,后來自學完成了大專課程。”熊怡海說,自己只有初中學歷,但在那個年代,因為代課老師的工資不高,沒有人愿意當教師,看著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的目光,他選擇了自己熱愛的工作。
熊怡海的筆記中寫有這樣一段文字:“工作時間雖然緊湊,只要我走進教室站上講臺,看到一張張稚嫩的笑臉,一雙雙純真亮澈的眼睛,我一切的煩惱頓時煙消云散。”
為幫助品學兼優的困難學生,他經常節衣縮食,給他們添置書本、筆等學習用品,有時甚至自掏腰包幫特困生繳納學費。
遇到因家境貧寒而想輟學的學生,他總是很耐心地勸解,擺事實,講道理,告訴他們讀書的重要性,甚至還會跋山涉水地到學生家里跟家長溝通,了解家庭困難,只要是他能夠幫的忙,定會義不容辭地全力幫助。
在教學點,熊怡海最怕的是學生們生病。“20多年前,那時的鄉村醫療診室很少,交通又不便利,而且,留守在家陪伴孩子讀書的爺爺奶奶年齡普遍偏大,叫家長來教學點也起不了實質性的作用。”
熊怡海說,只得自己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購買一些感冒、發燒之類的常用藥物,以便學生發熱時急用。
熊怡海的付出,受到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項目組的關注。
“一生只為一事來,一心只待一花開。三尺講臺上書寫著你的光榮與夢想,桃李芬芳是對你最好的褒獎。29年,逝去的是時光,留下的是愛和希望。”第485期正能量獎評委半島都市報副總編輯紀新慧,在為熊怡海投票時這樣寫道。
大同晚報副總編輯楊元豐評委也稱贊:大山深處有你對職業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你的堅守,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才有了飛向未來理想的翅膀。感謝您,熊老師!
清貧中默默堅守山村講臺
上世紀90年代,是農村青年涌向城市務工的高峰時期,而且,當時外出務工的工資收入,是代課老師工資收入的數十倍。
“在教學點當代課老師的時候,每月工資不足100元,這樣的工資,連續拿了10年左右。”在教學點執教的25年中,有10年全年的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從2005年開始才漲到每月250元。“現在好多了,每月的工資有近2000元了。”熊怡海說。
在家庭最困難的時候,熊怡海的大兒子在陽新某高中住讀,小兒子在排市中學住讀,兩個孩子的生活費用每月就得1000多元,他做代課教師的工資對于家庭是杯水車薪。為幫補家庭開支,其妻子只好常年在溫州打工,與他和孩子兩地分居。
獨自一人在外打工,妻子身心疲憊時,也時常對他發牢騷。但在學生和家庭中,熊怡海選擇了愧對妻兒、堅守山村教學點,將對妻兒的愧疚深埋心底,其中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只能自己體會。
“親戚朋友都勸我為家庭多想想,不要再教書了,趁早外出打工。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腦海里也多次作過斗爭。但最后,我還是選擇留下,因為我想到,如果我離開了,這些孩子誰來教?”回憶起那些年的清貧,熊怡海如是說。
2018年,是熊怡海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通過了“民轉公”考試,成為一名在編正式教師,這一年,隨著所在教學點的撤并,他來到了后山完全小學。
“目前在冊學生40多人,但多數轉到山下的學校去上課了。”熊怡海說,他們學校六個年級共18名學生,包括他一起有6名老師執教,教學任務輕了,他便與老師們一起開荒種地。
“山下小學一學期的伙食費2000多元,我們只收600元。”如今已是校長的熊怡海說。他深知留在山村小學讀書的這些孩子家里都不易,于是將住校生伙食費減得不能再減。
食堂經費不夠,熊怡海就打起妻子董群釵的主意,讓妻子來學校當炊事員,并動員妻子和學校教師利用空余時間開荒種地,種一些雜糧和蔬菜來貼補學校食堂,盡可能讓學生們吃好一點,讓學生家長負擔輕一點。
天天正能量(zhnlali)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梁傳松
通訊員倪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