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各種蚊蟲滋事的季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近這段時間去野外
一定要做好防護
近期寧波市第二醫院感染內科
連續收治了多位在野外因為防護不當
導致被蚊蟲叮咬進而發生感染的患者
專家提醒,現在戶外露營很流行
必要的防護一定不能少
男子一連十幾天高燒近40℃
疑因半月前在野外參加集體活動
一位中年男子,因為連續十幾天出現近40℃的高燒被緊急轉診到寧波市第二醫院。這位患者沒有其他特別的癥狀,但發熱癥狀如此嚴重。這讓感染內科醫生不禁懷疑,是不是特殊感染。
經過二代基因測序檢查,醫生診斷這位患者是被貝氏柯克斯體(俗稱Q熱立克次體)所感染,這是一種廣泛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病原體,也就是說這位男子患的是Q熱。要治療Q熱,臨床常規的消炎藥都沒有作用,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這位患者之前治療了十幾天高燒都沒能退下來。
“Q熱是一種全世界廣泛分布的重要人獸共患病。蜱、野生動物、禽類等都可以成為貝氏柯克斯體的宿主。貝氏柯克斯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很強,可以通過氣溶膠釋放或隨塵土擴散。”寧波市第二醫院感染內科顧吉娜副主任醫師介紹,明確診斷后通過追問該患者的病史,才了解到在發病前半個月左右,患者所在單位組織大家去野外拔草,很可能是那次長時間在外活動導致了感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70歲老太上山挖筍出現高熱
同樣因為立克次體感染
不久前,一位70歲的老太在獨自上山挖筍后第二天出現高熱,體溫接近40攝氏度,被送到當地醫院住院治療。
在住院期間,老太一直高燒不退,炎癥指標也進行性升高,血小板下降,并出現全身皮疹,病情每況愈下。這讓一家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之后家屬帶著老人來寧波市第二醫院感染內科就診。
經過詳細的體格檢查,醫生發現在老太右側膝蓋有被蟲子叮咬痕跡,經驗豐富的感染內科醫生馬上考慮可能是立克次體感染,立刻進行相應檢查,并給予治療立克次體感染的特效藥——多西環素抗感染治療。
果然,用藥后老人的體溫逐漸下降,各項異常指標恢復正常。幾天后,實驗室檢查也找到了此次感染的元兇——日本立克次體。
什么是立克次體?
立克次體到底是什么?顧吉娜介紹,早在1909年,美國病理學家霍華德·泰勒·立克次首次發現洛基山斑疹傷寒的獨特病原體并被它奪去生命,故名立克次氏體。立克次體的常見種類有普氏立克次體、莫氏立克次體、立克次氏立克次體、恙蟲病立克次體,而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以恙蟲病立克次體為主要流行株。現在又發現一些新的種屬如日本立克次體、查菲埃立克體等。
鼠類是立克次體主要傳染源,蚤、虱、蜱、螨等節肢動物叮咬鼠類后,立克次體在其胃腸道上皮細胞中增殖并大量存在其糞便中。當人在野外工作或者休息時,受到帶菌的節肢動物叮咬,立克次體便從抓破的傷口或直接從昆蟲口器進入人的血液并在其中繁殖,從而使人感染得病。
被感染的患者會出現高熱、頭痛、乏力、四肢酸痛等表現,部分患者蟲咬處可出現焦痂和潰瘍。因為蚤、虱、蜱、螨等幼蟲喜潮濕、氣味較濃的部位,故焦痂多見于腋窩、腹股溝、會陰、肛門等身體隱匿的地方。
“上周我們還會診了一位9歲的女孩,就是因為和父母去公園露營后,被蜱蟲叮咬了腿根部導致立克次體感染,出現高熱等癥狀。”顧吉娜說。
醫生提醒,夏季大家外出要做好防護,野外活動時,穿長衫、褲,束緊袖和褲腳口防止雜蟲叮咬,涂抹驅蟲藥物。野外活動后,及時拍打衣物,抖落衣服上附著蟲虱。如果有草地接觸或野外活動史后,一旦出現疑似癥狀或體征時,應立即到正規醫院感染科治療,并主動告知醫生相關接觸史,以幫助醫生正確診斷。
來源:寧波晚報
編輯 鐘瑋 審核 謝俊 謝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