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業工程高峰學科集群、打造智能農業裝備研發重要平臺、打造現代農業裝備人才培養重要基地……作為國內最早設立農機專業、最早系統開展農機教育的高校,江蘇大學推出“095工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江蘇大學牢記歷史使命,勇擔時代責任,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全身心創建農機特色一流大學。”江蘇大學黨委書記李洪波說,學校立足江蘇、服務行業,深情書寫“農”字文章。
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
【資料圖】
“記錄一下,這是20厘米處土壤樣本,這是40厘米處、60厘米處……”6月8日,在全國人大代表、“新農人”魏巧的江蘇潤果水稻高標準農田里,江蘇大學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朱興業趕在插秧之前,抓緊獲取土壤含水率、氮磷鉀含量等理化信息,建立基層土壤墑情監測站。
這套智慧灌排決策支持系統,是基于數字孿生開發的水稻高標準農田智慧灌排關鍵技術與裝備,將助力水稻農田的數字化管理,為潤果農場水稻管理工作提供更加準確的生產建議。
一直以來,江蘇大學聚焦農業裝備行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項目牽引攻關模式,推進高端智能農業裝備研發。學校建有省部共建現代農業裝備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農業農村部水肥藥一體化智能裝備重點實驗室,形成“重點實驗室+農裝學部+農業工程學院+涉農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多位一體的涉農科研創新體系,榮獲我國農機收獲領域唯一中國專利金獎,突破現代農業裝備領域關鍵技術38項,開發出無人駕駛聯合收割機、蔬菜移栽機、葡萄采摘機器人等26種高端裝備,13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今年3月,全球首款混動電驅無級變速動力總成配套拖拉機正式發布,被業界專家稱為“開創了中國農業裝備電驅無級變速新時代”。
電驅動無級變速混合動力總成,正是江蘇大學與企業共同攻關的成果。該產品可實現“田間作業”和“道路行駛”雙模式運行,各地域犁耕或旋耕作業效率比傳統拖拉機提升15%~35%,最高節油超過30%,具有作業噪聲小、駕駛和操縱舒適性高等特點。
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
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才能更有生命力。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向學校拋出問題:戴莊的再生稻收割損失率為什么那么高?江蘇大學為其“量身定制”了低碾壓率再生稻收獲機,如今歷經四年“迭代升級”,該機型可以降低碾壓率超40%,大大提高了再生季水稻的出芽率,實現再生季產量提高25%以上。
“校企聯合創新,有助于打通產學研用‘任督二脈’。”江蘇大學智能農機裝備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徐立章介紹,學校與沃得農機共建平臺、協同攻關,是再生稻收獲機持續創新的關鍵,也是實現農機產業鏈與教育鏈有效對接的重要舉措。
“我們沃得農機與江蘇大學有著20多年的產學研合作歷史,在油菜、水稻、小麥等收獲機械領域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江蘇沃得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林軍介紹,與江蘇大學聯合研發的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全國占有率達到66%以上,國內排名第一;最新研發的低碾壓再生稻收獲機2022年實現了產業化,銷量200余臺;沃得農機全年收獲裝備銷售額約90億元,實現營收、利潤雙雙15%左右的增長。
“江蘇大學全方位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國家戰略,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創新,引導更多教師深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揭榜掛帥,為農業現代化注入了高校智慧。”江蘇大學校長邢衛紅說。
在新疆庫爾勒的大田里,由江蘇大學陳學庚院士團隊研發的牽引式棉田殘膜回收機正在大展拳腳,機器所到之處,回收殘膜、秸稈粉碎還田、保持水土三大問題被一口氣解決。
這項“棉田殘膜回收技術”以1000萬元轉讓給常州漢森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成果的轉化應用也讓漢森機械嘗到了“甜頭”。目前,殘膜回收機在漢森機械實現量產,得到了新疆多地試用推廣,推廣面積累計超20萬畝,預計3年內銷量可達2000臺套,銷售額凈增3億元。
近年來,面向江蘇農業強省建設布局,江蘇大學積極參與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助力句容成為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助力宜興成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推進江蘇在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培育更多高素質“新農人”
今年是“新農人”劉歡歡的“豐收年”,在上半年第一季羊肚菌種植中,他帶領鄉親們實現了產量5萬斤、產值2000萬元的突破。日前,他還獲得了“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
劉歡歡是江蘇大學2015屆畢業生,2017年,他返鄉創業,從事珍貴食用菌品種的研發、種植和銷售,探索出羊肚菌“南菌北種”的種植方法。
“我們首創‘羊肚菌+桑蠶’輪作、‘羊肚菌+大蒜’套種方式,每畝地年增收近2萬元。”劉歡歡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向農戶提供免費技術支持和保底收購,實現“研產銷”一體化,帶動了家鄉180多戶農民致富。
江蘇大學培養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還有很多。該校畢業生就業去向統計顯示:近10年來,涉農行業就業和升學的畢業生從2012年的547名躍升至2023年的2388名,特別是本科畢業生赴涉農行業就業和升學的人數增幅明顯。截至目前,江蘇大學已為國家輸送近9萬名農機人才和超過1/3的農機龍頭企業管理者。
參天密林,源于沃土。在今年畢業前夕,111名江蘇大學畢業生收到學校發放的特殊“畢業禮”——總額40萬元的畢業季獎學金,獎勵他們扎根“三農”,前往農業農機相關領域就業。
據了解,江蘇大學聚焦新型農業人才培養,設立涉農專業獎學金,逐年增加涉農專項博士碩士招生計劃,引導學生學農愛農為農;學校建有江蘇白馬智慧農場、江蘇大學—潤果農業附屬農場,在趙亞夫事跡館、江蘇農博園等地建立校外耕讀教育實踐基地15個,與中國一拖、雷沃等龍頭企業共建國際人才實踐基地102個。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種地人的現代化。”李洪波表示,學校將進一步完善農機教育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科研體系和管理體系,提升現代農業人才培養契合度,為江蘇構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新格局,服務科技強國、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更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記者 蘇雁 通訊員 單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