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中國難治疾病iPS細胞模型庫(以下簡稱“細胞模型庫”)、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共同主辦的“人源iPSC細胞庫東莞共建庫”(以下簡稱“共建庫”)啟動會暨大灣區再生醫學健康發展論壇在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召開。共建庫的啟動為東莞推動再生醫學和干細胞領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也為充分保藏和利用東莞當地人群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遺傳資源帶來了新方案。
“人源iPSC細胞庫東莞共建庫”(以下簡稱“共建庫”)啟動會暨大灣區再生醫學健康發展論壇在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召開。
近年來,再生醫學已成為當今生物學和醫學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的熱點。基于干細胞的修復與再生能力的再生醫學,有望成為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后的第三種疾病治療途徑,前途廣闊。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技術的出現,更是干細胞及再生醫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開辟了干細胞研究及臨床應用的新版圖,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心力衰竭等重大難治性疾病,將干細胞應用轉化推上新臺階。
(資料圖)
“使用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C)技術制備心肌細胞,為恢復心臟功能,治療心衰帶來了新的希望,項目落地東莞有望讓再生醫學技術造福當地心力衰竭患者,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武器”,“共建庫”項目首席PI、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顏利求教授在現場發表講話時如是說,他對共建庫建設背景、細胞庫概況以及未來預期社會效益等進行了介紹。
“共建庫”項目首席PI、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顏利求博士現場對項目進行推介。
據介紹,共建庫由中國難治疾病iPS細胞模型庫與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共同建設,將充分保護和利用東莞當地人群iPSC人類遺傳資源,為疾病研究、新藥研發、細胞治療等提供可靠的細胞模型及轉化應用材料。
該庫的主要建設方向是建立包含心血管系統樣本、其他學科來源樣本(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和代謝障礙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眼科、腫瘤等)的iPS細胞樣本庫,共計收錄約800條iPSC細胞樣本。未來,共建庫還將作為臨床治療的種子庫,為細胞治療提供臨床治療級iPSC,為相關臨床研究從根源提供保障。
南都記者現場獲悉,中國難治疾病iPS細胞模型庫隸屬于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是該平臺三大干細胞樣本專題庫之一,艾爾普再生醫學為細胞庫負責單位。細胞庫作為“十四五”專項課題單位,圍繞iPSC樣本以“1+3”模式開展建設工作,即細胞模型庫,臨床資源與原材料平臺、信息化軟件平臺和保藏平臺,重點圍繞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肝臟胰腺系統疾病以及健康人群開展誘導多能干細胞制備與保藏。
目前,樣本庫共建單位包括全國多家公立三甲醫院及科研機構,包括北京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深圳灣實驗室等。廣東省內合作城市已覆蓋廣州、東莞、深圳三地。
東莞市衛生健康局局長張巧利現場表示,作為國家人類遺傳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三大干細胞生物樣本庫之一,中國難治疾病iPSC細胞庫細胞模型今年選擇和東莞共建iPSC細胞庫,填補了東莞再生醫學前沿領域的空白,必將給東莞市衛生健康事業帶來了新動力。
東莞市衛生健康局局長張巧利認為,“共建庫”填補了東莞再生醫學前沿領域的空白。
采寫:南都記者 黃芳芳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