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從技術層面上來看,全球目前正在運營的海底光纜約有436條,正常不超過130萬公里,約99%的跨境數字通信,包括電話、短信、電子郵件、視頻等信息都需要通過海底光纜傳輸,海底光纜號稱“海底信息生命線”和國際互聯網“中樞神經”,面對中國快速發展的海底光纜建設技術,美國害怕這會削弱美國在全球互聯網技術中的主導優勢,威脅到美國技術霸主的地位,所以才會支持自己信賴的公司來搞建設。
【海上電纜】
另一方面,在大數據時代,國際競爭已經從傳統的地緣政治中國轉到對數據的爭奪上來,海底光纜作為承載數據傳輸的平臺,擁有海量的數據,哪一個國家或者公司建設了海底光纜,這有可能通過各式各樣的機會來監控這條光纜上的信息流,美國認為這是對國家安全的一種威脅,所以必須找可以完全信賴的公司來建設。
從安全層面上來看,美國自己就是海底光纜監控大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美國情報機構就開始利用間諜潛艇來竊聽海底光纜中的技術,“海浪”號、“康涅狄格”號、“吉米·卡特”號核動力潛艇都承擔過超級水下間諜的任務,斯諾登也曾透露。美國國家安全局有一個名為“上游收集計劃”的全球監聽項目,里面有一項就是從海底光纜中復制海量數據,然后進行分析。
2021年10月,美國“康涅狄格”還有核潛艇在南海潛航時,之所以會撞上未知的海底山脈而擱淺,恐怕也跟監聽中國南海的海底光纜脫不了干系。
【美國潛艇】
而且,一旦戰爭爆發,大國可以通過破壞他國海底光纜,進而來全面提升本國的戰場空間態勢感知和協同作戰能力。比如,二戰爆發不久,英國海軍就切斷了埃姆登到亞速爾群島再到美洲和埃姆登到里斯本再到非洲的兩條德國海底光纜,迫使最后的納粹德國只能靠加密技術尚不完善的無線電系統進行對外通信,這不僅影響了德軍司令部和各軍種之間的情報共享,更是為盟軍截獲德軍的軍政情報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