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正當市民為送走“杜蘇芮”松了一口氣的時候,一場影響京津冀的洪水蓄勢而出,全流域暴漲的河水,讓防汛各條戰線上的工作人員神經緊繃。作為永定河進津的第一站,武清區各個鎮村的工作人員正在用汗水和付出,守護著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資料圖)
設備物資就在堤壩 隨時做好準備
這幾天,津城天氣悶熱難耐,在這樣一個“桑拿天”里,記者在前往武清區黃花店鎮的道路上看到,永定河沿線的重要路口,特別是通向大堤的道路上,公安城管等部門的工作人員抹著汗水堅守崗位疏導交通,勸離車輛。
記者聯系的鎮政府工作人員已經被派到了村里,與村干部們一起挨家挨戶的檢查,在2日當天12點之前要確保每家每戶都完成撤離,沒有遺漏一人。蓄滯洪區里,除了區鎮村各單位的工作人員,村民們已經全部撤離,往日人來人往的大堤道路顯得清凈了不少。大堤之上,紅色的消防車格外醒目,一排排整齊停靠的車輛上大大的救生船,體現了這次任務的特殊之處。
武清區消防救援支隊抗洪搶險黨員突擊隊的隊員們已經全副武裝。武清區消防救援支隊作戰訓練科科長延亮亮告訴記者,幾天來,他們一直做好備勤工作,從上周日的晚上開始,他們就駐扎在大堤上。目前,支隊已派出10車60人在青龍灣減河大黃堡蓄洪區、永定河黃花店泛洪區進行前置備勤,每日派出無人機5架次對永定河水流情況進行偵察。
“我們現在帶來了沖鋒舟、激流救生衣、無人機、漏電探測保護器、破拆工具組、衛星通信指揮車等設備。”延亮亮說。
據了解,武清區消防救援支隊高度重視此次汛情,支隊派人在區防指24小時聯席值守,與氣象、水務、應急、交通等部門建立會商機制,掌握一手河流水位情況、天氣情況和災情動向,確保遇有災情,能夠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時間調派,第一時間到場,第一時間處置。在備勤力量方面,設立了搶險救援組、通信保障組、政工宣傳組和后勤保障組,明確任務分工,嚴格落實主官帶班、全勤指揮部一體化值守制度,各消防站搶險救援分隊24小時待命,遇有警情,隨時啟動全員召回機制,做好做足抗洪搶險各項準備工作。
在黃花店鎮武裝部的防汛器材庫里,漂浮繩、救生圈、應急燈、編織袋、頭燈、吸水膨脹袋、救生衣、救生艇一應俱全,武裝部工作人員孟憲恩告訴記者,很多器材已經下發,倉庫里也儲存了足夠的各種防汛器材。7月29日,他們就組織50名隊員,填裝沙袋,封堵邵七堤橋,防止水從橋和堤壩連接處滲水。目前,武裝部的工作人員已經全部在一線,隨時做好應急準備。
撤離群眾 他們擔起了喂羊的活兒
8月1日22時10分,永定河洪水水頭到達武清區邵七堤站,作為永定河洪水進津的第一站,邵七堤村的黨支部書記、村長寇之明壓力巨大。“我們這里往前六七百米就是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碼頭鎮后沙窩村,永定河對岸就是安次區落垡鎮邢官營村和劉七堤村。永定河洪水從我們村進入天津。”寇之明指著村里的邵七堤橋告訴記者,“現在的水流速度比之前快了很多,跟前一天相比,已經漲了40-50厘米。”
每天水位的細微變化,寇之明都記在心里,雨鞋上厚厚的泥巴就是他每天巡查的記錄。他告訴記者這次暴雨洪水來之前,水面距離橋頂還有2-3米的距離,這次降雨河里的水漲了不少。而這只是剛剛開始,寇之明明白后面幾天都是洪水過境的重點時期。
作為村里的“一肩挑”,寇之明從30日下午,就開始忙碌群眾撤離的工作。“我們先動員村民,能投親靠友的先去外面借住幾日。不能去親戚家的,我們進行統一撤離。”寇之明介紹說。
雖說可能離不開幾日,但是說到撤離,很多村民還是不愿意。“會淹到咱這嗎?”“停電了家里的東西壞了怎么辦?”“寵物能帶著嗎?”“家里的家禽家畜怎么辦?”……雖然大部分村民還是配合工作,撤離出去了,但是還是有一連串的問題村民提給了村干部,有的村民甚至沒有問題,就是單純的不想走。
村里的一個老低保戶就是這種情況,全家三口都身患疾病,特別是老兩口40多歲的兒子有精神疾病,平時在家經常衣衫不整,而且脾氣暴躁,不進行約束就失控打人,集中安置家人不同意。寇之明就幫著他們一家找到了獨立的房間。有了獨立的房間,他們又要求回家拿身份證、醫保卡,要去拿放在冰箱里的胰島素,但是,撤離之后再返回,萬一遇上洪水,后果不堪設想,于是,寇之明又給他們買藥。后來,這家人又想回家喂羊,怕家里的兩頭羊餓著,寇之明又接過了喂羊的活兒。就這樣,村里的工作人員們盡量滿足著村民的要求,為的就是讓大家能平安地度過洪峰,平安回家。
其實在撤離的過程中,每個村子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作為永定河入津后的第二個鎮子,豆張莊鎮各個村防汛任務也非常艱巨,像來家莊村距離永定河最近處就100多米,全村的河道長度有1.6公里。
村民王樹文患有眼疾,不能外出務工,兒子也生病在家,生活困難,全家的收入僅靠100多只羊維持,羊可以說是這家的“命根子”。因為這些羊,王樹文不想撤離。在豆張莊鎮來家莊村村委、副村長張廣軍了解到情況后,幫著王樹文找到了一塊高地,連夜圈出了簡易羊圈,將羊轉移出來。
村民東寶發今年70多歲,老兩口舍不得房子,工作人員反復上門10余次,老人就是不撤離,為了安全,村里的工作人員先將老兩口接到了村委會,安頓好老人,又給老人講水情,讓他們看看其他村民也都撤離了,這樣才讓老兩口打消顧慮撤出村子。還有一位失能老人,村里也安排120救護車,將其妥善轉移到了養老院里。
為了保證不落一人,村里的支委、村委每天都要各家各戶的走一遍,敲鐵門、打電話,看到陌生的車輛也要打電話,反復確認,就怕村民偷偷回來,在家不出門。
采訪手記:
撤離為大家生命安全考慮大家都明白,但是想想家里的損失,一少部分村民也確實感到“肉疼”,總抱著僥幸的心理,對撤離有怨言。而工作人員們一邊要聽著怨言,一邊還要耐心勸說,力所能及地幫助村民解決困難,同時,還要時刻關注水情,他們身上的壓力巨大。
在采訪現場,記者得知寇之明5天加起來也就睡了三四個小時,曬得黝黑的臉上滿是疲憊。張廣軍嗓子已經嘶啞,還要不停地接電話,解決群眾的各種問題。不僅村干部,區街鎮村、各部門的工作人員也都堅守崗位,他們也有家人需要撤離,但是他們顧不上。
目前,行洪泄洪工作仍然處于關鍵時刻,我們守望相助,為的都是共同守護好我們的家鄉。所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配合,攜手抗洪,共待山河無恙人間皆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