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兵
(資料圖片)
從近期兩家城投被要求破產清算,到多家城投退出“融資平臺”,再到有券商推測全國城投總負債金額超65萬億元,城投的一系列問題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城投或者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是中國經濟中一個特殊但又極為重要的角色。從誕生之日起,它承擔著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和融資的職能,幾乎60%的基建投資都是由城投承擔的,可以說它在城市建設及經濟復蘇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發展和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諸多問題也暴露出來。
比如逐漸累積大量債務,在土地出讓金下滑等因素影響下,其償債能力正遭遇挑戰。中金公司發布的研報顯示,2023全年城投債到期量為32545億元,進入回售規模為18783億元,合計51328億元。從季度統計來看,三季度到期回售合計量最高。疊加上半年部分城投債務出現兌付風險,也加劇了市場對地方債務的隱憂。
總體來看,地方政府顯性債務壓力可控,債務風險主要集中在城投平臺等主體形成的隱性債務以及專項債一般化。而城投債風險攀升背后原因無外乎有這幾點:
一是城投從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回報率低,很多設施趨近飽和,基礎設施的邊際收益也在下降,城投的資產質量整體降低。二是房地產市場下行,原有依賴土地價值的城投融資模式已難以為繼。三是地方政府減收導致統籌協調緩解城投債務壓力的能力減弱。
如何更好地在穩住經濟的同時有序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才是一切的關鍵。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曾公開表態: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嚴堵違法違規舉債融資的“后門”;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
當然,這一表態也有另一番解讀。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并不是說中央財政對于地方政府債務不管、不問、不處理,恰恰相反,對于地方政府債務,尤其是存量隱性債務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嚴格要求各地方政府牢牢守住債務風險底線,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守住底線,防范風險是第一步。筆者認為,短期內,要應對好債務到期后的再融資問題,避免引發處置風險帶來的系統性風險,集中在拉長周期和壓降成本上下功夫,以時間換空間,逐步化解存量。
但這只是治標之策。今年7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上,從地方債務角度看,此次會議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重申化債重要性。
與此同時,從住建部到各地住建局都陸續先后表態,新一輪的房地產政策調整優化已經在路上。而“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和“推動城中村改造”的新風向,也給城投公司很多發揮的空間。
憑風好借力,轉型正當時。當下,城投想要謀求長遠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下應苦練內功,要理性、客觀分析當前的政策形勢。以市場為導向、創新驅動,在業務方面,要圍繞城市建設、城市運營等展開。在管理方面,要不斷優化組織、完善機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
總之,長遠之策要從自身出發,打鐵還需自身硬,要盡快構筑自身的護城河,好好利用近期一系列政策,加速自身轉型發展,莫要抱有僥幸心理,否則隱藏的問題仍有可能在未來爆發。
責編:劉安琪 | 審校:李金雨 | 審核:李震 | 監制: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