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區醫院醫生赴齋堂鎮、清水鎮開展醫療救援
醫生徒步轉送即將斷糧的雙胞胎嬰兒
【資料圖】
洪水在腳下流淌,河灘亂石將腳底硌得生疼,而胡浩懷里的嬰兒卻睡著了,小家伙不時發出夢囈聲。
8月3日,北京市門頭溝區醫院的大夫胡浩和湯鑫,和孩子家屬、村干部一起,將清水鎮洪水峪村里的一對雙胞胎嬰兒轉移到山下安置點里。他們在被洪水沖垮的山路上,徒步走了三個多小時。
雙胞胎男嬰只有三個月大,剛出生沒多久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正趕上父母臨時外出,家里只有姥姥、姨姥姥照顧。嬰兒面臨斷糧困境,洪水峪村所有村民焦急萬分,直到胡浩和湯鑫進來支援,才讓嬰兒成功脫險。
雙胞胎即將斷糧 鄉親幫忙找奶粉
清水鎮洪水峪村是門頭溝區深山村,在7月31日遭遇山洪后,村里陸地交通、電子通信一度與外界失去聯系。8月3日,胡浩隨軍隊車輛進入清水鎮的時候,天空飄著小雨,他發現進村的沿途路上,大小滑坡隨處可見,路邊有不少被洪水沖倒的電線桿和樹。在有些狹窄路段,倒伏的電線需要有人抬著,卡車才能鉆過去。
在洪水峪村,59歲的劉曉利焦急如焚,她不為家里被洪水沖塌的兩間房屋難過,而是擔心兩個外孫子的口糧問題。7月31日那一天,孩子父母進城辦事被洪水阻在路上。照顧大沐、二沐的只有孩子的姥姥和姨姥姥。劉曉利說,在8月3日中午,兩兄弟的奶粉只剩下一罐了,而倆娃每三天就要喝完一罐奶粉。
得知此事,村支書喬萬龍將所有村干部和黨員聚集起來,幫忙給孩子們找奶粉。村里一戶人家說,她家里只有多半袋奶粉了,但打開一看,奶粉放得太久,不能給嬰兒吃了。有年長的老人出主意,實在沒有辦法,只能給孩子們喂米湯喝,他愿意將家里的米貢獻出來。
雙胞胎的姥姥劉曉利已經有12年時間不在村里常住了,只是偶爾回村里短住。她看到鄉親們對自家外孫那么上心,心里感動。“我們農村就是這樣,誰家有事兒,全村都會上前幫忙。”劉曉利在后來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一想到村民們盡心盡力幫助倆外孫的情形,就想為鄉親們的好心眼兒哭一場。
因道路不通,胡浩和湯鑫徒步5公里才走到了洪水峪村。有村民看見了兩張陌生的面孔,十分疑惑,“你們怎么過來的?”胡浩看著村民驚愕的表情,偷偷和湯鑫打趣說,“老鄉們不會認為咱們兩個是天神下凡吧。”
得知胡浩和湯鑫是醫生,村民把他們迎到了村委會。喬萬龍介紹了村里的基本情況:目前村里有185人,沒有人員傷亡;沒有電沒有自來水,但有山泉水可以飲用,煤氣快要用光,糧食還能堅持三五天,但是缺藥品,目前村里已經組織自救,鏟車爆胎了,不能繼續向前,還缺少一名會開鉤機的司機。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是,村里有一對3個月大的雙胞胎男嬰,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只有孩子的姥姥和姨姥姥照顧,奶粉馬上就要喝完了。”喬萬龍哽咽了。
胡浩在女兒嬰幼時期擔任過“超級奶爸”,他知道孩子不能喝米湯,得喝質量合格的奶粉。他和村干部商議,兩個孩子必須轉移走,他想辦法和山下指揮部取得聯系。
胡浩回憶說,當時他把孩子放在懷里,看到了村里老人們充滿期待的目光,他那一刻感受到了“全村的希望”。
跨過湍急河流 穿過亂石河灘
8月8日上午,胡浩在值了24小時班后接受了記者采訪,“我現在,最想念的美食是老鄉們那一頓米飯燉肉。”
當時在洪水峪村,一聽說胡浩和湯鑫兩位醫生要把嬰兒轉移走,洪水峪村的老鄉們拿出了所剩不多的米和肉,做了香噴噴的米飯燉肉。胡浩連忙推辭,但老鄉一定要醫生們飽餐一頓后再走,還有村里老人拿出了自家的咸菜和現摘的黃瓜讓他們吃。
在村里短暫停留這會兒,胡浩還順手幫一個村民將手術后留下的線給拆了。
除了嬰兒的兩個家屬隨行,村干部王建業自告奮勇做向導,一行人出發了。
山洪把進村的唯一道路阻斷了,水流十分湍急。除了腳下的洪水外,跨過湍急河流,七倒八歪的樹叢中,還有成片亂石河灘,旁邊就有山體滑坡。有些路段,山體滑坡導致公路完全斷開,出現一邊是懸崖、另一邊是淤泥和積水的路況。在危險路段,胡浩會接過孩子,他小心翼翼蹚水,能感受到小家伙在胸前的呼吸聲。
“三個月大的小孩愛睡覺,只要給他喂飽了奶,他一會兒就能睡著。而且小孩喜歡被人晃動著。我們抱孩子蹚水過河的時候,其實孩子可能是喜悅的,他們就喜歡被人晃著哄睡覺。”胡浩笑著說,他抱的娃,也不知道是大沐還是二沐,反正一路上沒怎么鬧。
一行人徒步了三個多小時,才走到了清水鎮的救援隊伍集結點。胡浩松了一口氣,但是要把小孩轉運到城里去仍是個問題。“因為部隊、政府部門的車都在忙著搶險救災,沒有多余的車送小孩回城里。幸運的是,我們求助到了社會車輛。”胡浩說。
有個自稱隔壁馮村的中年男子駕車從清水鎮返城,收到劉曉利等人的求助后,毫不猶豫地打開車門,讓兩位抱著孩子的老人坐在車里,一路上問老人要不要喝水,要不要為孩子開空調。
眼看大沐、二沐有好心人送回城里,村干部王建業如釋重負。他告訴胡浩,他必須要原路返回村里和村民們一起組織自救行動,等待外部救援。胡浩把衛星電話留給了他。望著王建業毅然返程的背影,胡浩有些不舍,鼻子有點發酸。
“不過是正常履行職責而已”
8月2日,門頭溝區醫院選派8名醫生奔赴離城區最遠的齋堂鎮、清水鎮開展醫療救援,腫瘤與介入科主治醫師胡浩就是其中一員。
“我小時候也是在山里生活,爬山涉水是童年的家常便飯。我想看看山村里發生了什么,想知道如何才能幫助到村民們。對于醫生來說,不管是參與野外救援還是在手術臺上做手術,都是職責所在。”胡浩說。
“越危險的地方,就越是需要我們的地方。”8月2日下午,胡浩穿上了迷彩服,分到了衛星電話,坐在軍用卡車上,他心情有些激動,“沒想到我穿迷彩服的夢想竟然在這天實現了。”軍用卡車發動行駛后,把他的屁股硌得生痛,但他很快調整狀態,像軍人一樣端正坐好,“咱不能給衛生系統丟人啊。”
胡浩說,去洪水峪村救援出于偶然。他在幾個月前曾經去過村里,他依稀記得往洪水峪村去的路依山傍水,而且路上有個魚塘,村口有個大牌樓,是個很美麗的村莊。當他隨救援隊到達該村附近時,聽人說村里已被水淹沒了。他和湯鑫商量,既然已經走到這里,不如順道去摸摸洪水峪村的情況。
在到達一側是懸崖一側是積水的危險地段時,胡浩和湯鑫說:“現在我們是一個小隊,我是小隊長,你是副隊長。咱們兩個人的救援小隊,我有一票否決權。”湯鑫聽后開懷大笑,欣然答應。一路上,兩個人就這樣互相打趣,互相鼓勵,直到達到洪水峪村。
把大沐、二沐兩個兄弟成功從山村里轉運到安全地點后,胡浩和湯鑫得到了身邊同事、朋友的夸贊。“一些人說我和湯鑫是英雄,可是我倆做的就是應該做的事啊。醫生的職責就是救人,我們兩個人只不過是正常履行職責而已。我們希望村里能好起來,那些留守在村里、重建村莊的人們,才是真正的英雄。當有機會再回村里,我還要再吃碗米飯燉肉。”胡浩笑著說。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