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干部現場檢查榨油廠設備安裝施工。本報記者 張洪旭 攝
促增收、補短板、提效率,高質量、重落實、高標準……
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召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問題整改動員部署會以來,德令哈市聞令而動、精心部署,細化整改任務、實行掛圖作戰、加強督導檢查,推動有效銜接問題整改工作落實落細。
【資料圖】
如何增加脫貧人口收入?如何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和資金支出進度?按照省委省政府“一書一單一承諾”工作要求,德令哈市緊盯“三個關鍵”目標任務,構建“1364”問題整改工作體系,選派27名市級領導下沉一線包聯42個村,建立問題排查、整改、銷號、評估閉環工作機制,運用“一訪二評三聯四查五調度”工作方法,全力推動整改工作見實效、有成效。
8月5日,記者走進德令哈市河東街道紅光村,漫步在色彩繽紛的彩虹步道,周圍綠樹成蔭,觀光小火車不時從身旁開過,火車里載滿進村游玩的旅客。
“采摘體驗園、露營地、農家四合院……來到這里,人們可以暫離城市的喧囂,盡享田園風光。”紅光村黨支部書記劉四軍說,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是村里全新打造的田園綜合體項目,該項目以“田園”為特色,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山水、田園、民居等可利用資源,通過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出以田園觀光、有機農業、農事體驗、親子樂園、地域文化等功能為一體的村集體項目新發展模式。
“嘉年華當天,營業額就突破了1萬元。”孫生朝是紅光村村民,在村里經營著一家土火鍋店,談起田園綜合體項目,他高興地說:“上個月的23日,是村民們難忘的日子,當天紅光村鄉村文化旅游嘉年華活動啟動,周邊游客全都來到了村里,場面太熱鬧了!”服務員余永菊也是紅光村村民,她說:“聽到游客連連夸贊村里風光好,心里別提多驕傲多高興了。”
紅光村田園綜合體項目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旅游經濟效益,為村民及周邊群眾提供就業機會,也為當地農業升級、農村美麗、農民增收探索出一條新發展路徑。2022年,紅光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82萬元。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自考核評估反饋問題整改工作開展以來,德令哈市持續完善產業項目聯農帶農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牧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據德令哈市農牧和鄉村振興局鄉村振興項目辦負責人鐵茜介紹,2023年,全市共實施鄉村振興項目29個,目前已開工27個,重點打造糧油加工、食用菌基地、藏羊等村集體產業,項目建設進度、資金支出率量化到月,形成月總結、季通報制度。
“尚大哥,最近家里怎么樣?榨油廠的工作干得還順利吧!”8月7日,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蓮湖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博帶領工作隊員,來到脫貧戶尚朝壽家中,對其開展每月一次的上門探望、慰問工作。
“在家門口就有活干,真是太感謝你們了!”尚朝壽一邊倒茶,一邊聊起近期他的家庭和生產生活情況。“榨油廠每個月集中產油的那幾天比較忙,平時不產油我就收拾收拾廠里衛生,這樣既多了份收入,還能兼顧自家地里的活。”
今年57歲的尚朝壽因腿腳有殘疾,干不了重活,平時在鎮上打零工,收入不穩定。經駐村工作隊入戶家訪排查,為保持尚朝壽收入穩定,將其安置在了村農副產品加工廠(榨油廠)從事輔助崗位工作。
這是德令哈市扎實推進考核評估反饋問題整改、對有收入下降風險的群眾及時進行幫扶的一個縮影。自考核評估反饋問題整改工作開始后,德令哈市嚴格落實強化收入監測幫扶動態管理,實行月排查、月記錄監測措施,對2022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脫貧人口實行市、鄉(鎮)、村結對幫扶干部三級包聯制度,并落實“一戶一策”,對有收入下降風險的群眾,有針對性地制定登記就業需求、提供就業信息、開展實用技能培訓等“一對一”就業幫扶措施,巧用活用低保、臨時救助等惠民政策,確保收入穩定增長。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令哈市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2元,增幅7.4%;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達20303元,增幅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