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閣府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日本經濟連續兩個季度保持正增長,二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環比增幅為1.5%,按年率計算增幅達6%。雖然數據看似亮眼,但多位經濟學家指出,由于內需持續疲軟,日本經濟復蘇仍面臨內生動力不足難題。
(資料圖片)
數據顯示,二季度個人消費環比下降0.5%,企業設備投資增幅為零;出口環比增長3.2%,進口環比下降4.3%。從內外需對經濟增長貢獻度來看,外需的貢獻為1.8個百分點,內需的貢獻為負0.3個百分點。
按照年化計算,二季度經濟增幅對應的年化實際國內生產總值達560.7萬億日元,超過疫情前2019年第三季度創下的歷史最高記錄。這貌似是一個非常喜人的成績,但這份成績單卻讓大多數專家高興不起來。
因為二季度的經濟增長,主要不是來自內需而是外需。二季度雖然出口環比增長3.2%,但這一增幅建立在一季度出口下滑3.8%的基礎上,因此只能說出口下滑有所恢復。
外需之所以成為拉動二季度經濟增長的主力,主要原因不在于出口有所恢復。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永濱利廣指出,二季度爆出引入注目的經濟增長,最大的推動因素是實際進口的減少。實際進口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個扣除項目,實際進口越少,進出口相抵后外需的貢獻就越大。二季度僅進口減少這一因素就可以解釋當季約70%的正增長。但進口下降,對日本經濟來說實際上意味著國內需求疲軟。
此外,最應該引起重視的是內需的下降。慶應大學教授白井小百合指出,除了醫療費和通訊費,日本家庭消費中很多項目的開支都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特別是食品開支,自2020年以來持續受到擠壓。家庭消費負增長、企業投資疲軟,這種內需不足的局面,使很多企業面對能源及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卻很難對下游進行完全的價格轉嫁,經營陷入困難。
內需不足,特別是占日本經濟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個人消費的疲軟是日本經濟難以實現真正、穩定復蘇的主要原因。盡管5月8日起日本所有疫情限制措施全部取消,新冠被降至流感級別,但是消費領域始終未出現各界期待的“報復式反彈”。由于物價持續上漲,人們的實際收入下降,拖累日本家庭實際消費支出減少。
日本總務省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日本去除生鮮食品后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3.3%,連續22個月同比上升。
厚生勞動省近日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由于通脹持續,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6月日本實際工資收入同比下降1.6%,連續15個月同比減少。
總務省日前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扣除物價因素影響,日本6月實際家庭消費支出同比下降4.2%,連續4個月同比下滑。
專家指出,雖然今年春季以來日本名義工資呈現出增長勢頭,但工資漲幅遠不及物價漲幅,實際工資水平持續下降抑制了消費者心理。
白井認為,日本核心消費價格指數持續上升并不意味著需求強勁。日本目前的通脹還不能確認為是需求推動型通脹,而仍是成本推升型通脹。這也是日本央行在全球主要央行持續加息背景下不得不維持超寬松貨幣政策的主要原因。
日本央行7月底發表的經濟與物價形勢展望報告將2023財年(23年4月至24年3月)核心消費價格指數上漲預期從4月的1.8%上調至2.5%,與此同時,2024財年預期從2.0%調降至1.9%,2025財年物價漲幅維持1.6%不變。
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強調,雖然日本核心消費價格指數已連續15個月超過2%通脹目標,考慮到需求依然低迷,央行目前對日本能夠穩定、可持續地達成2%通脹目標并沒有信心,這是現階段仍需要維持超寬松貨幣政策的根本原因。
7月下旬以來,內閣府和日本央行先后下調了其對本財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日本經濟增長的預期,二者均認為本財年日本實際GDP增幅或僅可達1.3%。
永濱利廣指出,二季度的經濟數據雖然被部分媒體視為“爆款”、“頭條”,但從內容來看,這些數據實際上反應出的是日本實體經濟的疲軟。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