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地方 > 正文
      瞭望 | 從隔窗觀物到參與體驗,互動式觀展推動博物館變革創新
      來源: 2023-01-31 16:18:56

      市民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觀看漢服秀,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民俗(2023年1月14日攝) 王菲 攝


      (資料圖)

      “以前是博物館利用館藏資源做文化大餐,今后發展趨勢相當于把文化廚房和原材料提供給公眾,由公眾共同參與文化大餐的制作。”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蔡馨逸

      VR、AR打造沉浸式體驗,互動項目拉近觀眾與歷史的距離,直播“云游”拓展博物館的時空邊界……近年來,博物館加速自我革新和跨界融合,帶來智能化、互動性、沉浸式的全新觀展方式,讓文物“火”起來,歷史“活”起來。

      業內人士認為,博物館與公眾的關系已從單向輸出向雙向互動轉變,推動博物館成為多元文化生活空間。

      沉浸式觀展

      借助專業設備全方位、無死角地欣賞文物的細節,在講解員引導下動手體驗“文物”在古時的用法,購買新潮有趣的博物館文創產品。作為資深博物館迷,劉婷婷近年來參觀博物館的方式,已不是隔著陳列柜看文物、跟著講解員聽故事了。

      讓劉婷婷印象深刻的是位于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里的大明宮遺址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唐代宮廷生活的動人畫卷借由文物和多種展現形式緩緩展開。“我看了唐代宮殿屋脊上的陶鴟尾,也通過數字投影了解到它在古時候是怎么裝在屋脊上的。我不僅看到了唐代仕女俑,還在電子屏幕上給自己化了唐妝,穿上了唐朝的服飾。還跟著講解員在茶臺上學習了唐朝人是如何制茶的。這一系列體驗,讓我仿佛回到唐朝生活,對這段歷史感到十分親切。”劉婷婷說。

      近幾年,博物館在展覽文物之外,增添了智能展示設備、互動體驗項目和文創產品,讓參觀者與文物和歷史“親密接觸”,在互動體驗中認識燦爛的中華文明。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里,不僅有震撼的兵馬俑軍陣、歷史厚重感與現代科技感并重的陳列展廳,還專門設有學術報告廳、教育體驗中心、歡樂博物館教室等場所,用于開展科普講座、模擬考古和文物修復、秦服體驗等研學活動,吸引越來越多青少年走進博物院學習知識、拓寬視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長田靜介紹,博物院社會教育團隊還走進大中小學校園,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特點,開展學寫秦文字、學修兵馬俑、知識競賽等互動活動和“秦始皇陵考古新發現”“秦史與秦文化”等知識講座。這些活動已在西安、北京、長沙、南京、包頭、呼和浩特、拉薩等地大中小學校開展百余場。

      “直播”助力博物館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與廣大群眾線上互動。從2020年2月23日開啟第一場直播以來,西安碑林博物館特級講解員白雪松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結合密集的歷史故事講解碑林文物,收獲了百萬粉絲關注。白雪松說:“直播搭建了網民和博物館交流互動的新平臺,網民可以即時提問、討論,隨時隨地參與到講解中。”

      跟網民的互動,提升了碑林博物館的大眾知名度。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為西安碑林博物館開了專場,石臺孝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3件國寶華彩亮相,帶動更多觀眾到碑林博物館一睹真容。

      參與烹制文化大餐

      打開手機拍照功能對準一張古畫,古畫立刻出現在屏幕中,一襲白衣的“畫中仙”在屏幕中動了起來,用手指拖動“畫中仙”可以“暢游”古畫,遇到不同的人物和地點會觸發講解其歷史典故。這是西安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新絲路數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根據視覺識別技術研發的“AR畫卷”。

      “視覺識別技術突飛猛進讓傳統靜態畫卷中無法展示的內容,比如畫卷所表現的地理信息、風土人情、人物故事等出現在屏幕中,大大提升了文物‘開口說話’的能力。”該公司智慧文化部部長朱小雨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數字文化科技公司將數據采集、全息三維成像、增強現實、體感互動等新技術引入博物館建設,用現代科技彰顯文物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館藏的將軍俑、武士俑、御手俑、跪射俑、文官俑等為原型,分別賦予有所思、傷別離、覓終南、射天狼等十二個人物形象,與華揚聯眾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了“蒹葭十二士”系列文創產品。

      據了解,“蒹葭十二士”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文化主題創意“蒹葭計劃”的一部分,其中不僅包括“蒹葭十二士”人物形象及相關文創衍生品,還包括“云上蒹葭”小程序、蒹葭主題音樂以及短視頻、數字沉浸式體驗等創意形式。

      文旅融合背景下,各大博物館積極盤活館藏資源,與第三方機構共同用創意讓文物成為豐富日常生活的多彩元素。西北大學博物館副館長陳理娟觀察認為,“以前是博物館利用館藏資源做文化大餐,今后發展趨勢相當于把文化廚房和原材料提供給公眾,由公眾共同參與文化大餐的制作。”文創產品不但擴展文物價值的外延,也在引領著新消費。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種類超過12.4萬種,實際收入超過11億元。

      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國家文物局在2022年底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相比2012年(3069家)增長超過1倍。“博物館參觀人次也實現跨越式增長,不但參觀博物館的人多了,參觀者去的次數也多了,參觀博物館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陳理娟說。

      在多年工作中,田靜發現,不少觀眾是帶著專業知識儲備來參觀博物館的。僅配合文字說明和講解陳列文物的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參觀者們的需求。

      以需求為導向,博物館不斷豐富展覽形式,創新展示文物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

      轉變策展理念。陳理娟觀察到,過去策展理念重在打造精品實物展,挑最好的文物擺在那里。現在重在講文物背后的故事,要讓文物會說話,立體化彰顯文物所承載的文化基因和優秀傳統文化價值。

      “準備一段兩分鐘左右的講解短視頻,需要花上兩三個小時做案頭準備工作。”白雪松介紹,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收藏著漢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如何在龐大的歷史文化知識寶庫中選取講解內容,怎樣講解才能讓屏幕另一頭的觀眾感興趣,講解的趣味性與專業性要怎么平衡等問題,都是他要慎重思考的。

      策展目標從以物示人向以文化人轉變,策展機制從博物館展陳部門單方面主導轉變為多方參與。變館藏資源有什么、擅長策劃什么就做什么為公眾需要什么就策劃什么。

      田靜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為例講道,博物館從最初的收藏、研究功能為主的“藏寶閣”,轉變為公眾了解歷史文化、學習知識、陶冶情操、休閑娛樂、親子陪伴的文化服務場所。“實物+場景+數字多媒體+體驗活動”的立體化展覽手段,線上線下互動、云展覽等數字化形式,滿足公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豐富了我們文博工作者創新工作形式滿足公眾期待的手段,但我們真正要做的還是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白雪松說。

      關鍵詞 秦始皇帝 傳統文化 視覺識別 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