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農科院實施“百團千員助農增收三年行動”,全院1000余名科技人員面向全省組建100余個農科服務團、60支邊境小康村科技特派隊,躬耕田野,服務“三農”——
為鄉村振興貢獻科技力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盤龍區食藥菌產業農科服務團指導林下有機菌示范基地開展蟲害綠色防控
滄源縣單甲鄉科技特派隊在嘎多村開展茶樹、滇黃精套種技術現場培訓
勐連縣水稻產業農科服務團開展晚稻播種
羅平縣油菜產業農科服務團油菜全程機械化示范現場
景谷縣林下魔芋產業農科服務團測產現場
百團千員助農增收行動啟動儀式
國家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團東川團成員在紅土地鎮碳房村開展產業調研和技術服務
賓川縣綠色防控農科服務團對葡萄病蟲害防控進行現場指導
瀘水市古登鄉科技特派隊在季加村進行產業調研
云嶺大地的田野上,從來不乏云南農科人的身影。云南省農科院1000余名科技人員組團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產業鏈支撐云南省縣、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打通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為云南鄉村振興貢獻科技擔當和科技力量。
基層一線助農增收
春耕時節,省農科院的一大批專家活躍在田間地頭,開展病害調查、舉辦田間培訓、指導一線生產、進行產業調研,把科技致富的種子種在云嶺大地上。
云南共有57個國家和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是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最重的省份。作為云南農業科研主力軍的省農科院,擁有17個研究所、1350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高職700人)、無數凝結智慧心血的創新成果。如何用好這支云南鄉村振興最重要的科技力量?省農科院踐行服務“三農”的使命擔當,總結歷年實施科技推廣、科技特派員助農支農的經驗,推行一線工作法,于2022年啟動實施“百團千員助農增收三年行動”,組織全院1000余名科技人員組成100余個農科服務團,并牽頭聯合云南農業大學、省林科院、省草地動科院、省畜牧獸醫院組建60支邊境小康村科技特派隊,圍繞云南省縣、鄉、村特色產業,實施“一縣一業、科技引領專項行動”“邊境小康農科先行專項行動”“科技興企、產業增效專項行動”3個專項行動,通過因地制宜制定一個產業發展方案、派駐一個科技特派團、引進推廣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打造一個科技助農增收示范點、培訓一批技術能手、認證和打造一批有機和地標產品品牌“六個一”措施,構建特色更加明顯、效能更加突出的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將農業科研成果迅速推廣應用到基層,把創新的動能迅速擴散到田間地頭,實現示范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倍增、服務經營主體倍增、服務對象產業技能明顯提高的目標。
截至目前,100余個農科服務團服務區域覆蓋了云南16個州(市)的104個縣(市、區),60支邊境小康村科技特派隊服務區域覆蓋了25個邊境縣(市)的374個沿邊行政村。服務產業涵蓋糧油、茶葉、花卉、水果、中藥材、農旅融合等近40個產業領域。2022年在全省實施科技成果示范應用4200萬畝,新增“三農”(社會效益)產值211億元;培訓農業科技骨干2.9萬人次,建設鄉村振興科技示范基地124個;服務行業龍頭企業187家;新轉化科技成果(品種、技術、工藝等)95項。
高效模式落地開花
在下沉一線服務“三農”的探索實踐中,省農科院農科服務團堅持問題導向,建立產前、產中、產后一體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形成一系列鄉村振興高效服務新模式,讓群眾真正能種、會種、種出收益,把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美好愿景變為現實。
深耕細作,規模帶動增收模式。2022年,麗江市華坪縣芒果種植面積44萬畝,居云南第一、全國第二。省農科院熱經所牽頭對華坪芒果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支撐,推動華坪從產煤縣變身芒果鄉,實現了從“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轉型。
因地制宜,盤活存量資源科技賦能增收模式。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林業資源豐富,但林下經濟發展一直是老大難問題。省農科院生物所牽頭在益智鄉中和村選育珠芽魔芋新品種,研制綠色產品生產關鍵配套技術,示范區畝產值超過1萬元。以“科技+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當地珠芽魔芋特色產業量質齊升。
糧經輪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增收模式。省農科院生物所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板侖鄉以“科技+企業+合作社+種植戶”的模式,推廣夏秋主糧與冬春木耳輪作種植。兩季輪作示范面積300畝,示范區畝綜合產值達1.3萬元左右,目前已輻射帶動輪作面積2000多畝。
特色中藥材科技提質增效、降成本增收模式。在昆明市東川區舍塊鄉云坪村,省農科院藥植所牽頭以“科技+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推廣應用云當歸新品種及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示范點平均畝產量1060公斤,畝產值達1.2萬元以上。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和種植戶2200人次,輻射面積達2萬余畝。
找準市場定位,創新種植模式助推高海拔農民增收模式。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春鄉慶福村,省農科院高山所根據當地高海拔冷涼氣候的特點,采用輕簡化容器基質栽培模式推廣種植藍莓、蘋果、草莓等溫帶水果,與常規種植模式相比,節省40%以上土壤改良成本、節肥節水60%以上、節省人力70%以上,鮮果畝收益達1.6萬元,還輻射帶動香格里拉、德欽、蘭坪、貢山等地區域特色水果產業發展。
精準幫扶,以組合拳助力邊境村增收模式。省農科院國際所牽頭,聯合藥植所、經信所、熱經所,結合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實際,牽線搭橋引進企業在勐董鎮進行產業投資,為農戶無償提供500畝貝貝瓜種子、農資和技術指導,并以訂單保底價格收購;建立推廣“茶葉—滇黃精/黃精套種”綠色生產技術模式,在幼齡茶樹區域種植3至4年滇黃精或黃精藥材,以茶養藥、長短結合,目前該模式已示范200余畝,可復制推廣5萬畝以上,實現了茶葉、黃精產業發展良性雙循環。
到鄉村、下田野、進企業,省農科院“百團千員”投身到云南鄉村振興主戰場,鋪天蓋地興服務、千方百計強產業。“他們來了,農民富了,產業興了。”老百姓用質樸的語言,表達著對農科服務團的認可。
團隊作戰延鏈強鏈
“百團千員助農增收三年行動”啟動不到一年,為何就取得如此顯著成效?業內人士總結:“精準服務是關鍵、創新方式是支撐、暢通機制是保障、科學機制是引領。”
精準服務是關鍵。全院100余個農科服務團與當地黨委、政府和群眾、企業充分對接、深入交流,走進田間地頭、群眾家中、產業鏈的前端后端,找準產業瓶頸、群眾需求、企業困惑,盡量做到技術輸出和基層需求高度匹配。
創新方式是支撐。在“百團千員助農增收三年行動”實施中,省農科院以促進區域產業發展為目標,跨專業、跨領域、跨單位組建農科服務團和科技特派隊,變單兵作戰為團隊作戰,變服務單個鄉村為服務整個區域,變單一領域專業服務為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使科技服務更貼近地方需求,聚集帶動效應更加凸顯。
暢通機制是保障。與以往的科技特派團相比,“百團千員助農增收三年行動”形成了橫向、縱向協同的工作運轉機制。橫向積極爭取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和省鄉村振興局的大力支持,匯聚起農業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縱向上貫通省、州(市)、縣、鄉四級技術力量,科技服務人員由四級人員組成,打通了科技服務“腸梗阻”。
科學機制是引領。省農科院舉全力推進“百團千員助農增收三年行動”,院黨委及時組建工作領導小組及專項工作組,由黨委書記唐開學和院長王繼華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其他院領導擔任工作組副組長,并按照片區進行組織和負責。同時,強化考核指揮棒和激勵機制作用,把服務基層一線工作經歷作為職稱評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引導約束科技人員扎扎實實服務基層、服務產業、服務群眾增收,讓科技服務的廣度、深度、高度顯著提升,科研工作與大地貼得更近、與群眾貼得更親、服務的效果更好。
起跑加速開好新局
開局就是決戰,起跑就要加速。這是省農科院的精神狀態。新年伊始,全院上下就已緊起來、動起來、干起來,按照“百團千員助農增收三年行動”描繪的藍圖,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識,緊鑼密鼓抓好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
“積極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從項目整合、工作協作上匯聚合力;以省級農科院為技術源頭和牽頭單位,構建省、市、縣三級科技推廣服務平臺。同時堅持鄉、村技術能人帶動機制,使科技人員、科技成果到得了田間地頭,支撐得了群眾增收。”省農科院副院長張躍彬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制約問題、管用技術的攻關力度,以問題來倒逼科研突破,讓科研和轉化更加契合;更加聚焦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重點難點地區群眾增收,在全省建立100個科技助農增收示范點,切實形成更多可推廣可復制的產業增效、群眾增收模式并開展集成示范;更加完善現有的支持、管理、考核及激勵機制,鼓勵創新合作聯動方式,鼓勵科技人員在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23年,“百團千員助農增收三年行動”將按照中央及省委農村工作會精神及相關要求,緊緊圍繞市場主體培育、綠色基地建設、現代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質量品牌建設,探索數字農業、精品農業、生態農業、莊園農業、節水農業、庭院經濟等農業發展方式,開展優化團隊設置、加大產業技術攻關推廣、鞏固(新建)示范基地、加大人才培養、加大力量統籌等7個方面的重點工作,著力破解云南鄉村振興對科技的迫切需求,努力做到研以致用,推動建立從產前、產中、產后乃至農產品品牌打造營銷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為云南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的翅膀。(記者 陳云芬 通訊員 陳瑜 馬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