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悠悠蕩回腸,苗鄉侗寨又逢新。春節過后,雷山縣丹江鎮排卡村非常熱鬧,當地群眾趁著大好春光,三五成群地圍坐在屋檐下,拉竹條、轉竹具、穿竹根、壓竹品……經竹編師一道道細致入微的工序后,各式各樣的竹編制品逐漸成形。
(相關資料圖)
“以前,挑著竹籃到處去趕集擺攤,產品難賣;現在,竹編成了飾品,越來越多人喜歡,不用去集市就有訂單,再也不愁銷路了。”今年82歲的李秀超是當地德高望重的竹編技藝師,從事竹編技藝已有60多年,在他的記憶里,竹編不僅是鄉親們日常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還是謀生手段和傳家寶,雖已年過古稀,但卻十分舍不得丟下這門手藝,他說,“只要有時間和精力,就會靜下來,嘗試編織各種制品。”
排卡村駐村第一書記趙東科介紹,排卡村通過建立合作社,定期舉行竹編手藝“沙龍”,開展竹制品進景區、進民宿、進酒店、進館所、進商超、進街區“六進工程”,推廣竹編制品,排卡村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竹編之鄉”;2022年以來,全村竹編產品銷售創收近40萬元。
作為“森林之州”,黔東南州竹林資源豐富,當地人就地取材,編織各類獨具民族特色的竹制產品,竹編不僅是當地群眾的智慧結晶,更是謀生的傳統手藝。2008年,竹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黔東南州挖掘、保護、傳承傳統非遺技藝不遺余力。
其間,黔東南州不斷深挖其內涵,試圖用“非遺+文創”等方式,在繼承中轉化、在轉化中創新,開發特色的竹編、鳥籠、蘆笙等商品,使傳統手藝煥發光彩、迎來新機。
享有“中國竹編文化藝術之鄉”美譽的三穗縣為做大做強竹編產業,用活各項政策利好,通過“公司+電商(超市)+基地(工廠)+農戶”等方式,組合竹編產業鏈,建成黔森源竹編工藝廠等龍頭企業,所生產的特色竹編制品遠銷長三角、大灣區及日本等國內外市場。
非遺走俏海內外,贏得萬千受眾,這是黔東南州經濟發展定力所使然。
近年來,黔東南州依托非遺工坊、傳習基地、傳承人等,傳承技藝、留住鄉愁的同時,探索推出“苗疆非遺研學主題體驗走廊”“百里侗寨非遺主題體驗走廊”精品路線,打造丹寨萬達小鎮、黎平肇興侗寨、雷山麻料銀匠村等研學體驗點,以提供研學旅游獲得旅游收益,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黔東南州不僅具有較為完善的非遺傳承人認定體系,還通過定期舉辦民俗文化節會、培養工藝傳人、“非遺”進校園和社區常態化等,全力助推群眾發展指尖經濟、拓寬致富門路。
“選竹、開竹、破篾、編制等,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馬虎……”在從江縣加榜鄉平引村非遺工坊,竹編師王小忍一邊講解要領,一邊給學員示范;在場學員認真聆聽,以實操感受竹編技藝帶來的充實與快樂。
“竹編,對我的生活改變很大,又能賺錢,還自信了不少。”2016年,平引村成立竹編工藝專業合作社,社員黃小妹參加培訓后受益匪淺,她編制的產品精美實用,深受消費者喜愛,“每年做竹編都能有1萬多元的收入。”
曾經是獨門絕活的非遺技藝,如今遍地開花成為群眾的致富“鑰匙”。2023年1月,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正式獲批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為黔東南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注入強勁動力。數據顯示,目前,黔東南州共建設“生產性保護”基地87個,該州從事民族工藝品發展的個體和企業有6200余家,民族工藝品產業帶動直接就業4.8萬人。2023年春節小長假,黔東南州通過民俗活動、非遺展演等共接待游客258.9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98億元。(記者 石含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