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開班啦!”正月二十一大早,隨著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崔雪琴親自擂響“開工戰鼓”,土布車間里織梭飛動,手搖紡車的“吱扭”聲和織布機的“咣當”聲交織在一起,“家家紡車轉,戶戶機杼聲”的場景仿佛又重現眼前。
“70多道工序,70多種聲音,只有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藝才能發出。”崔雪琴講述了她和原村土布結緣的故事。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贊皇原村土布的第三代傳承人,十幾年前,看著村里的婦女老人無事可做、干坐在家里受窮,她毅然決定返鄉,把土布紡織技術無償傳授給大家,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
“干農活不掙錢,出去打工又沒手藝,難啊。”想起當年在外打工搬磚的日子,今年58歲的陳月金還有些許唏噓。聽說有人免費教織布,還給發工資,她第一個報了名,一轉眼就干了18年,現在已經是最優秀的織娘之一。
能學手藝、離家近、還掙錢,漸漸地,十里八村的婦女都來了。2007年,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崔雪琴成立了我省首家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社——贊皇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從此,原村土布“吱扭”“咣當”的織布聲,慢慢變得厚重起來。
“土布事業要發展,還離不開創新。只有在前人智慧中融入創新理念,才能夠可持續發展。”崔雪琴先后成立公司、建設土布文化產業園和非遺就業工坊,形成了從種棉到紡線、從織布到制成品的完整產業鏈條。同時,不斷研發創新,將產品從簡單的床單、襯衣增加到服裝服飾、家居用品、嬰兒用品等六大系列、300多個品種,不但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熱銷,也開始熱銷海外,走上了國際舞臺。
如今在原村土布,像陳月金這樣的織娘,共有1300多名。她們平均年齡58歲,人均年收入1.8萬元左右,靠自己的雙手走向了生活幸福的道路。
看著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崔雪琴覺得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早早就對今年做了新規劃。她想繼續擴大生產車間數量,同時積極“走出去”,擴大產品銷路。同時加強研發,通過融入科技的力量,讓土布更舒適、更有益于健康。“尤其是現在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出臺了很多好政策,辦事兒一次就能辦成,讓我們更有信心,也更有動力。”崔雪琴笑著說。
新一年,新希望。小山村里,機杼聲伴隨著織娘們幸福的歡笑聲,回蕩在大山上方,愈發響亮。(記者 彭文君 馮碩 康紫祎 郭晶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