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額雁和三有保護動物大麻鳽、短嘴豆雁、藍胸佛法僧、烏灰銀鷗(小黑背銀鷗)、北極鷗、紅翅鳳頭鵑、黑頭鹀,稀有罕見鳥種草鷺……截至目前,我省野生鳥類共有432種,隸屬于21目65科203屬,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81種,新鳥種與稀有罕見鳥種共計8目9科13屬16種。
(相關資料圖)
三年來,經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持續開展鳥類調查監測,發現了一批以往省內未記錄、稀有鳥種,表明我省圍繞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的工作成果顯著,野生鳥類的種群數量和分布范圍不斷擴大。
濕地公園鳥類眾多迷人眼
初春之際乍暖還寒,在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寧湖片區,一群群綠頭鴨在水面嬉戲,小鸊鷉和赤麻鴨穿梭其間,一只大天鵝在浮冰上優雅地休憩,漁鷗和大白鷺不時從藍天飛過……高原古城已成為鳥類的樂園。
公園的管護員劉自強拿著望遠鏡觀察著水面上的情況,還不忘給身邊的市民講解。這些天,鳥兒們悠閑愜意,他卻忙個不停,幾乎每天都會沿著長約6.5公里的步道巡邏,確保鳥兒們的安全。“最近公園里的水鳥超過了20種,總數超過了800只。”劉自強自豪地說。
“以前,哪能看到這么多種鳥,現在環境好鳥就多了,就是在冬天西寧也生機盎然。”攝影愛好者王偉一邊感嘆高原古城生態的變化,一邊對準鳥兒拍照。
他身旁的崔振林一臉興奮地說:“今天白鷺多,讓我拍到了它們成群起飛的畫面!”因為喜歡拍攝鳥類,他經常跟隨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觀鳥、拍鳥,短短3年已經認識了三百多種鳥類。
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會長王艦艇每月都會帶領團隊來寧湖濕地公園觀測鳥類,據他介紹,這里主要集中著雁鴨類水鳥,是全省冬季鳥類的重要棲息地之一。
濕地鳥類是濕地野生動物中最具代表性的類群,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海目前有青海湖鳥島、扎陵湖、鄂陵湖、玉樹隆寶灘4處國際重要濕地,三江源、青海湖2處濕地類型國家公園,19處國家濕地公園,32處省級重要濕地,鳥兒在青海的棲息地和停留點很多。王艦艇說:“來到青海的鳥類種類與數量正逐年增加,以前曾是夏候鳥的赤麻鴨,如今已成為終年生活在青海的留鳥。”
逐夢而行,建高原鳥類生態資料庫
“快看!那邊有兩只白背磯鶇!”正說著,王艦艇就拿起相機,開始記錄這種白背藍臉、啾鳴清脆的小鳥。
今年66歲的王艦艇就如一個青海鳥類“活動圖”,什么地方什么季節能拍到什么鳥,他都了然于心,甚至可以聞聲識鳥、看飛識鳥,已識別青海境內鳥類400余種。他所拍的照片和視頻不計其數,這些資料勾勒出高原鳥類生態的變遷情況。
性格開朗的王艦艇自小對大自然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去草原林間看小鳥、昆蟲和花花草草,尤其對觀察鳥類的一舉一動入迷。2003年,王艦艇在青海湖拍到了一只大天鵝,其纖細優雅的身姿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那時不會拍,照片里的天鵝好像一根豆芽菜。”王艦艇笑著說,正是這次不期而遇,讓他決定踏上職業觀鳥之路。
多年來,王艦艇追尋著鳥兒奔走在青海高原上的峽谷、高山與河流間。憑著長期大量積累,他成了一位高原鳥類的專家和高原生態環境的記錄者,還為我省的鳥類研究工作和生態環境部門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王艦艇觀鳥時注重記錄,他發現,近年來青海的鳥類種類和數量逐年遞增,僅2022年,他記錄到的就增加了12種,而針對本土鳥類的調查和數據積累也見證著高原生態之變。“諸如黑鸛、疣鼻天鵝、白琵鷺、草鷺、白額雁、豆雁、鴻雁、細嘴鷗等高原少見的鳥類都在我省現身,說明青海生態環境持續變好,吸引了更多鳥兒棲息停留,民眾環保意識也不斷提高,為鳥兒們營造了優良的生存氛圍。”王艦艇說。
從熱愛鳥,到記錄鳥,再到科普鳥,王艦艇步履不停,接下來他還要帶領團隊編撰更詳盡的青海鳥類圖冊,向世人展示這些高原的天空精靈,也號召人們科學護鳥愛鳥。
鳥種、數量雙增家園和諧美好
大麻鳽、雕鸮、白背磯鶇、鳳頭鸊鷉、黃鹡鸰、長耳鸮……
近年來,這些以往難覓蹤跡的鳥在我省頻繁現身,也常常在自媒體平臺上熱傳,讓人們認識和了解到它們的來歷。
2020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記錄到長耳鸮越冬群體和灰伯勞冬季活動的情況。監測人員通過對其居留類型分析,發現祁連山南坡海拔較高,冬季極為寒冷,冬候鳥及留鳥種類較少,但此次調查首次記錄到18只長耳鸮越冬群體和灰伯勞在兩個區域活動。并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種,分別為斑尾榛雞、胡兀鷲、金雕和白尾海雕。
2021年,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濕地首次發現一只火烈鳥一年后,攝影愛好者又在此發現了一對火烈鳥。火烈鳥是一種較大的涉禽,對棲息地要求極高,以前在化隆乃至海東地區鮮有監測拍攝記錄。據觀鳥協會調查,這只火烈鳥現身化隆的幾天前,曾在格爾木濕地水域出現。專家根據火烈鳥的生活習性判斷,它現身黃河濕地,可能是當地水域有適合其生存的食物。
2022年初冬,西寧市人民公園人工湖內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魚類,吸引來兩只遷徙過境的鶚。這一猛禽又名“魚鷹”,于鬧市中出現尤為罕見,它在公園的人工湖上捕食魚類時被發現。“我有幸拍到了大鶚捕魚,當時只顧拍,鞋子濕了都沒有察覺。”尚劍鋒驕傲地拿著一張鶚叼起一條紅色錦鯉的照片給記者看。
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加強,不干擾鳥類,并努力創造適宜它們生存的環境,也是越來越多鳥類能夠到青海落腳的保證。細心的人注意到,不論在野外還是市區,鳥類聚集的區域,幾乎都對人類劃出了觀賞范圍,并派人進行巡護,一些地方還專門安排人投喂食物,還有不少人自發組織起來維護周邊環境衛生。
2023年伊始,青海湖的大天鵝隨著開湖的壯觀景象登上了眾多媒體,對當地人來說,它已是位“老朋友”了,近年來,灰頸鹀、小濱鷸、草鷺……紛紛來到青海湖,新面孔越來越多,珍稀鳥類頻繁現身,反映出我省生物多樣性日漸豐富,生態環境不斷向好。
自文明起源開始,鳥類就同人類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既是為鳥類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也是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