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愛的是冬季。或許是因為我在冬天出生,亦或是名字里帶有“冬”字,還有那不曾忘記的童年記憶里黃山冬天的童話世界。
【資料圖】
作為土生土長的黃山人,我一直生活在溫泉景區。小學就讀景區的黃山小學,地址就是在今天的工人療養院,全稱是“歙縣黃山小學”。當時景區的生活條件艱苦,冬天取暖基本上靠生炭火,所以家家都有火籃子和火桶。白天帶著火籃去上學,晚上進家以后坐到火桶里做作業。我家住在學校隔壁,5分鐘時間就可以跑到教室。所以在冬天的早晨,因為怕冷賴床,常常是卡著鐘點進校門。和其他同學一樣,匆忙管匆忙,手里可是沒忘記帶上火籃子的。
記得在一次語文課上,老師正在上課,忽然聽到噼里啪啦的聲音,原來是有人在火籃子里偷偷地烤吃谷物,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老師很惱怒,馬上查是誰干的,但由于帶火籃子的人多,要挨個去查看。其間還不斷有聲音爆出,夾雜著陣陣香味(有放在火里烤紅薯的,有烤爆玉米粒的),為此浪費了好長時間。最后老師規定,以后不準帶火籃上學校,再帶就沒收。那天的放學時間自然推遲了,我至今記得當時老師要求:背誦完當天課文的同學先回家。在我可以回家的時候,還看見不少同學在那里排隊等著背書,特別是那幾個上課烤東西的小伙伴,一個個在搖頭晃腦地背著……
黃山的冬季來得早,一般11月初就入冬了。冬天的黃山很冷,每天下午三點多太陽就早早地落山。我們山里長大的孩子,有的是辦法來度過這樣的日子。下午上學時經常在書包里帶上一條毛巾,聽到放學鈴聲響了,大家都搶著跑向溫泉浴室洗澡。說是洗澡,恐怕更多的是為了取暖嬉戲。
黃山溫泉,古稱湯泉,位于桃花溪北岸,在“大好河山”摩崖石刻壁下,水溫常年平均41度左右,據說長期洗浴有助健身,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而且還對頭發、皮膚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今天再來看看我們這些黃山本地長大的人,似乎驗證了某些說法。
七八十年代的黃山溫泉浴池,從早上八點一直開到晚上八點。冬天的浴室就成了我們放學后的嬉戲處。有在浴室里放聲高歌的,因為唱起歌來有回音;有打鬧的,為爭衣柜和水龍頭而擠斗;還有一些懂事的、大一些的孩子就在那里洗著衣服。冬天的夜晚黑得早,等洗好頭發出了浴室大門,外面已是黑漆漆一片。女孩們披著濕漉漉的長頭發,忍著咕咕叫的肚子,一路跑向家里。等到家時,顧不上頭發的干濕,急慌慌地拿起碗筷,大口地吃了起來……
雪后的溫泉之晨,天“亮”的很早。躺在床上,透過窗戶,如果發現外面特別安靜,天色也是晶亮的,那一定是晚上剛下了一場大雪。靜靜地躺在被窩里,能清晰地聽到偶爾的一兩聲鳥叫,還有雪地里有人格嘰格嘰的走路聲。由遠而近,再由近到遠,躺著忍不住了,撩開窗簾,展現在眼前的,果然就像一個童話世界。
一眼望去,整個山川銀裝素裹,好像蓋了厚厚的棉被。和我們家遙遙相望的對面山上的水簾洞口,掛滿了一條條冰柱。家門口的幾棵樹上掛滿了冰凌,在陽光照射下晶瑩剔透,像海底的珊瑚,熠熠生輝。道路已被厚厚的白雪覆蓋,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哪里是路基,哪里是溝渠,只見在潔白如棉的雪地里,留下一串稀疏的腳印,那一定是哪位去值班的大人趕著上班留下的……在冬天的假期里,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好玩的天性被激發出來,迫不及待地要起床了: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定會是有趣的一天,我們可以打雪仗、滑雪橇,可以快快樂樂地瘋起來。
我們當初用的雪橇,都是大人去路邊砍來毛竹,去掉枝條,將毛竹主干切成一米長的長筒,再劈開成兩面,然后將前后端用火燒一下,烤軟后用力往上扳成翹角,做成雪橇的頭尾部;再用兩塊板釘在兩個竹筒中間,做成一個座位用來坐人;最后栓上拉繩,一個雪橇就做好了。
姐妹們拖上雪橇,來到有坡度的雪地里,來回跑動,等地上的積雪變硬,形成冰面,大家就輪流坐在雪橇上面,飛馳在雪地里,從工人療養院上面的軒轅飯店一直滑到攬勝橋頭。耳邊的北風呼呼嘶叫著,眼前的雪花漫天飛舞著,一個個跟樂開了花似的。山里的孩子在漫山的積雪里,就像闖進格林童話里的世界,嘰嘰喳喳的歡笑聲久久回蕩在紫云峰下、桃花溪畔,飄揚在幽幽山谷間。
雪花靜靜地飄著、飄著,遮蓋了桃花峰、紫云峰,遮蓋了桃源賓館、黃山賓館,遮蓋了名泉橋、紫云橋,遮蓋了家家戶戶的屋頂,等到第二天,掀開窗簾出現在眼前的,又將是一個美麗如童話的世界。溫泉的冬天,那美好又永遠的記憶……(胡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