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山秀水,佳茗天成。
安順,橫亙在云貴高原之上,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是天然的“大氧吧”,高海拔、低緯度、多云霧、寡日照的自然條件,成為貫穿古今、跨越千年的中國茶葉原產地之一。
【資料圖】
安順自明朝洪武年間就有種茶的歷史,如今仍然可以見到茶馬古道、茶馬驛站、茶館遺址等珍貴遺存;普定、鎮寧、關嶺等縣區可見成片的古茶樹群,“舊州小鍋茶”“普定朵貝茶”“鎮寧白沙茶”“永寧毛尖茶”曾作為貢品上貢朝廷。從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安順成為中國出口茶葉的重點產區,茶葉年產量就達到1萬擔,近百萬斤。
一壺煮盡千秋事,半盞茶香蕩古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自古愛茶、種茶、制茶、品茶,演繹了安順悠久燦爛的種茶歷史、積淀了獨特厚重的茶文化。可以說,安順這座城市發展的每一步,都伴著幽幽茶香。
近年來,安順把茶產業作為全市十一個農業特色產業之一來重點打造,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驅動、提升質量,融合發展、聯農帶農”的原則,做優茶品質、做大茶產業、做強茶品牌、弘揚茶文化、拓展茶市場,不斷增強安順茶核心競爭力,持續推動安順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茶園面積達42.58萬畝,投產茶園面積35萬畝,茶葉產量達2.382萬噸,茶葉產值34.68億元,同比增長10.29%。
茶從高山來 自帶生態香
好茶是大自然滋潤的靈物。
穿行在普定縣化處鎮朵貝村高山茶園間,云霧繚繞,層巒疊嶂,森林蔥郁,到處洋溢著綠色的勃勃生機。這里是安順“朵貝茶”主產區之一,也是“貴州十大古茶樹之鄉”。
一座茶山滿屏綠,茶在云中長,云在茶中飄。以普定為代表的生態茶產地,是安順這座“天然氧吧”產好茶的生動縮影。
地處北緯26度的安順,加上1100米的平均海拔高度,夏無酷暑,冬少嚴寒,青山壁上,或云霧繚繞,或細雨蒙蒙,極利于茶樹吐翠。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60%以上,為喜陰的茶樹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使我市茶葉纖維素含量低、茶樹新梢持嫩性強、茶葉肥厚柔軟,自然品質優異。”市農業資源區劃服務中心主任、市茶葉專班負責人王艷莉介紹,安順早春季節氣溫回升快,茶芽萌發早,土壤多為發育于富含煤層的黃砂質土壤,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且到了秋季,溫度適宜,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茶樹的養分積累。眾多因素,使得安順茶產品具有茶味濃、氨酚比值適宜、香氣濃郁及滋味醇厚、鮮爽、品質獨特的特點。
近年來,安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用心呵護每一株茶樹、每一片茶葉,茶區生態完好、沒有污染,從茶區規劃、茶樹栽培、茶園管理、生產加工及產品包裝運輸等均采用無公害茶生產管理技術和措施。2022年,全市各級共開展技術服務培訓105次0.4萬人次,加大全省茶樹禁用128種農藥的宣傳,在茶園建設中累計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達22萬畝,推廣茶葉專用肥達15.92萬畝,全市歐標茶園、有機茶園共計達3.78萬畝,茶園管理綠色防控率達到90%以上。
“黔地多產茶,安順茶尤香。”借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生態綠色的科學管護措施,安順茶一路向“綠”向好前行,涌現出不少優質的茶葉品牌。其中,“瀑布毛峰”是安順茶的佼佼者,躋身貴州五大名茶之列,聞名省內外。“黃果樹毛峰”“朵貝茶”“紫云春茶”被國家質監總局授予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安順茶產品連續多年榮獲“中茶杯”名優茶評比“金獎”。
截至2022年底,全市生態茶園面積達42.58萬畝,涉茶鄉鎮53個、村245個,5000畝以上的種茶鄉鎮有21個,10000畝以上種茶鄉鎮12個。
樹立茶品牌 茶香飄天下
一杯安順好茶,引來茶客無數。
3月21日,2023年安順茶葉品牌招商推介會在西秀區蠶種場召開。活動現場,來自全市各地的安順茶人匯聚一堂,洽談簽約、交流技藝,唱響茶葉品牌。
多年前,安順茶葉品牌不響,茶青被外地茶商收購,加工包裝后冠以其他品牌高價銷售,安順陷入為他人作嫁衣的尷尬境地。
“酒好也怕巷子深”,既要有生態好茶,也要會“吆喝”。安順一方面苦練茶產業內功生產“干凈茶”,另一方面也注意茶葉品牌的打造與提升。
品牌是發展的原動力,也是提升茶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法寶。近年來,安順通過不斷強化組織領導、資金投入、主體培育、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持之以恒抓基地、抓主體、抓市場、抓品牌、抓銷售,不斷做強茶品牌、弘揚茶文化、拓展茶市場。
2022年,我市先后舉辦第一屆安順市開茶節,承辦了貴州省2022年春季斗茶賽頒獎儀式、第14屆貴州茶博會安順分會場等重要品牌推介活動,并落實省茶葉專班要求開設貴州綠茶門店的重點工作,已開設貴州綠茶·安順瀑布茶門店27個。
一盞茗品潤澤身心健康,一片綠葉融來眾多產業。截至目前,我市打造培育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24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0家,上規入統企業15家,茶葉注冊商標117個,通過ISO9001、HACCP等質量體系認證企業數15家,取得SC認證企業31家,并相繼涌現出“哚貝”“瀑布”“明英”“瀑鄉”“金壩”“格凸”等多個地方名優茶葉品牌。
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市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模式,打造“貴州金塵茶SPV(眾鑫)產業項目公司”項目,作為貴州省最大的原葉袋泡茶生產企業,該公司目前已經建成全省最大的履帶式茶包生產線,日均產量在25萬包左右。生產的原葉袋泡茶共有冷泡類、熱泡類和養生類等10余個單品,按照快消品模式已將產品布局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西南等地區,并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入駐商家2萬余家。
多年砥礪前行,安順茶葉香溢四海,知名度、美譽度與影響力與日俱增。2022年,安順茶葉銷售總額達31.19億元,其中省外國外銷售約占42%,省外銷售主要集中在山東等北方市場和上海、江蘇、浙江等華東地區,出口主要在歐美、東南亞、日本、緬甸、迪拜、摩洛哥等國家和地區。
產業興農 托起“致富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片綠葉,造福一方百姓。
紫云自治縣壩羊鎮素有“生態茶葉第一鄉”的美譽,并獲省級“生態茶葉示范園區”稱號,站在該鎮大坡村的茶葉基地山頂,放眼望去,茶園郁郁蔥蔥,猶如一條條綠絲帶布滿山間,幾十名茶農正在茶垅間忙碌著,采摘今年的第一批春茶。
“現在農閑,我和幾個同村的一起過來采茶,獨芽45元1斤,每天能掙到100多元。”大坡村村民周小畢說,她自己種有莊稼,趁這段時間地里不忙,便來到山上采春茶。
“我已經連干半個月了。”與周小畢一起采茶的村民李德敏感慨地說,種莊稼掙得少,在茶園干得多掙得也多。
“茶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給產業地周邊村寨帶來了大量的用工需求。”貴州土紅坡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馮玲介紹,每年到了春茶采摘季節,茶業基地附近村寨的富余勞動力幾乎是“能用盡用”,每年公司支出的勞務工資超過50萬元。
“每逢春茶采摘,從四面八方來茶果場茶園踏青的游客不在少數。”在西秀區雞場鄉茶果場生態茶園,除了上百名采茶的茶農,上山踏青的游客也成為一道風景線。據雞場鄉副鄉長楊紅松介紹,從土地流轉租金,到茶葉采收,再到鄉村旅游,雞場鄉茶農的增收渠道在不斷增寬。
昔日千畝良田成荒地,今朝觀念一轉土生金。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市投產茶園面積達35萬畝,茶產業帶動農戶約3.8萬戶13.2萬人增收,帶動穩定就業8000余人。茶葉,已然發展成為我市推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強造血機能、助農穩定增收的富民產業。
從一片葉子到一個產業,在做優做強生態茶產業的過程中,安順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如今,我市正不斷做強茶產業,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讓茶產業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讓綠水青山帶富更多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