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地方 > 正文
      看熱訊:新華全媒+丨沙從哪來?為何回流?為何難“根治”?——今春沙塵天氣頻發(fā)三問
      來源: 2023-04-15 09:26:12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 題:沙從哪來?為何回流?為何難“根治”?——今春沙塵天氣頻發(fā)三問

      黃垚、黃偉

      黃沙漫天、卷“沙”重來,這個春天,多地頻繁受到沙塵天氣困擾。今年以來,我國已出現8次沙塵天氣過程,沙塵出現時間早,過程次數為近10年同期最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中央氣象臺環(huán)境氣象室主任張碧輝介紹,目前正在持續(xù)的沙塵天氣過程為今年以來第二強。截至13日,本次過程影響覆蓋20余個省(區(qū)、市),影響面積達到460萬平方公里;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等地出現沙塵暴,內蒙古局地出現強沙塵暴。

      “今年第一次沙塵天氣過程發(fā)生在1月12日,首發(fā)時間較常年偏早32天。”張碧輝說,從次數看,截至目前已出現8次,較常年同期偏多2次,為近10年來最多。

      沙塵天氣發(fā)生頻繁,“源源不斷”的沙塵到底從何而來?

      這是4月10日下午拍攝的哈爾濱市主城區(qū)一角(無人機照片)。當日,我國北方多地出現沙塵天氣。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成分與環(huán)境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周春紅表示,全球大氣是連續(xù)的整體,起源于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會影響歐洲,也會通過大西洋影響北美,而東北亞的沙塵暴會影響蒙古國、中國,向下游走會影響韓國和日本,也會往太平洋傳輸。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桂海林分析指出,近期沙塵天氣過程起源于蒙古國與我國內蒙古中西部,蒙古國南部的沙塵在途經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時,沿途沙塵得到補充,強度進一步增強。

      衛(wèi)星監(jiān)測數據顯示,今春內蒙古積雪主要覆蓋在其東北部,3月以來內蒙古積雪覆蓋面積約為23.9萬平方公里,與2022年同期的66.5萬平方公里相比明顯偏小。同時,大部分區(qū)域的積雪覆蓋日數與過去2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也顯著偏小。

      這是4月10日下午拍攝的哈爾濱市主城區(qū)一角(無人機照片)。當日,我國北方多地出現沙塵天氣。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從積雪前期覆蓋狀況來說,不利于抑制沙塵源地起沙。”國家衛(wèi)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首席王新說。

      同時,蒙古國南部的戈壁沙漠也是影響我國的重要沙源地。2022年植被生長季蒙古國降水較近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蓋較差。今春前期氣溫回暖導致凍土層沙土快速融化,在一定大風條件下,造成沙源地的沙塵多次輸送至我國。

      監(jiān)測顯示,4月9日開始的沙塵天氣過程載沙量相對較大,偏西風較強,影響我國的時間相對更長。隨著冷空氣東移南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qū)均出現揚沙或浮塵天氣,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中北部,甚至福建北部均受到沙塵明顯影響。

      按照以往的情況,沙塵南下入海后便一去不復返,但自11日夜間開始,它殺了個“回馬槍”,北方多地遭遇沙塵二度影響。

      此次沙塵天氣為何回流?

      專家表示,冷空氣東移南下后,沙塵隨氣流一路直抵西北太平洋。但冷空氣入海后,我國中東部地區(qū)開始受到高壓后部偏東風影響,導致輸送到西北太平洋上空的沙塵與中東部還未沉降的沙塵,在偏東風作用下又一路北上,再次傳輸到我國境內。此前沙塵回流多發(fā)生在東北地區(qū),此次發(fā)生位置相較于以往偏南。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本周末京津冀、東北地區(qū)沙塵天氣將減弱緩解,但西北地區(qū)等地仍將維持黃沙漫天的狀態(tài)。此外,4月20日前,北方地區(qū)沒有明顯降水天氣過程,沙塵將頻繁出沒。

      不少公眾有疑問:沙塵天氣給大家?guī)碇T多困擾,為什么不能將其“根治”?

      張碧輝表示,沙塵天氣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自然現象,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的一部分,客觀上會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其對酸雨的中和、海洋的物質能量補充等都有一定作用。

      劇烈的沙塵天氣通常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防沙治沙一直都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周春紅表示,事實上近年來我國的沙塵源區(qū)分布在發(fā)生變化。通過植樹造林等措施,沙區(qū)環(huán)境得到很大改善。比如曾是重要沙源地的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如今很少發(fā)生沙塵暴;但對于永久性沙漠塔克拉瑪干來說,植被很難生存,沙塵暴仍時常出沒。

      實踐證明,人類可以通過“管理”沙漠、造林種草來減少沙塵暴影響。

      4月10日,車輛在呼和浩特街頭行駛。當日,我國北方多地出現沙塵天氣。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我國提出到2030年,規(guī)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86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0.9億畝。內蒙古東部及京津冀山地丘陵、庫布其沙漠及毛烏素沙地、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及綠洲區(qū)、塔克拉瑪干沙漠及綠洲區(qū)、柴達木盆地沙漠及共和盆地、西藏“兩江四河”河谷等7個區(qū)域為全國防沙治沙重點建設區(qū)域。

      專家表示,荒漠化防治不是一蹴而就,未來仍需要加強植被修復,減輕沙塵天氣發(fā)生的頻率和沙塵暴危害,同時應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治理沙塵暴這一全球性問題。

      4月10日,市民在呼和浩特市街道上騎行。當日,我國北方多地出現沙塵天氣。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蒙古國‘種植十億棵樹’計劃啟動后,我國積極支持并同蒙古國開展防治荒漠化項目合作,能更好幫助境外沙塵源地的植被恢復,減輕沙塵暴的危害。”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吳波說。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chuàng),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fā)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