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街儀式當天參加表演的女子舞龍隊。記者 段蘇航 攝
三月街場游人摩肩接踵 通訊員 徐俊 攝
【資料圖】
非遺產品展示 記者 段蘇航 攝
賽馬 通訊員 周磊 攝
千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是大理延續千年的三月街盛會。“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來,各族人民齊歡唱,賽馬唱歌做買賣……”今年5月4日至10日,闊別三年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在蒼山洱海間掀起狂歡慶祝的高潮。
趕集的人群從五湖四海涌入大理,唱歌、跳舞、做買賣,共赴這場萬人狂歡的千年之約。
賽馬大會更精彩
在三月街民族節緊鑼密鼓籌備之時,記者走訪賽馬場,北京京華興馬業俱樂部的馬匹運輸專用車正停在馬場外圍。馬場負責人趙子鳳介紹,從4月16日前后,各支馬術俱樂部的馬匹、運動員、教練、飼養員就陸續抵達,讓馬匹適應環境并開始訓練。鄂托克旗飛駿馬業俱樂部的那順·朝格圖說:“我們花了三天兩夜從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趕來,4月26日到達,我們將參加速度賽馬和走馬項目。”
今年的三月街賽馬大會有20支馬隊111匹馬參賽,其中有4支隊伍分別來自北京、遼寧、內蒙古和貴州,省內有迪慶藏族自治州、昆明市、麗江市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參賽。馬匹按肩高1.5米為界分為民族組和混合組,設置速度賽馬、走馬、跑馬射箭、跑馬拾哈達幾個項目,并評出最高獎金10萬元的馬王獎。大理州馬術協會會長說:“時隔3年,大伙兒都摩拳擦掌一爭高下,這屆賽馬大會必定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歷史上,與大理成為滇西北地區物資交流中心相伴相生的,是往來的馬幫、悠久的養馬歷史、頻繁集中的大牲畜交易。大理地區賽馬的歷史有1300年之久,賽馬大會也成為每年三月街的主要活動之一,除了當地的白族、彝族、回族等騎手,麗江、迪慶的藏族騎手也年年參賽。近年來,隨著北京、內蒙古、新疆等更遠地區的馬術協會、俱樂部加入,三月街賽馬大會不斷擴大影響,加強行業交流與接軌現代化,在項目設置與打分評比上既保留傳統特色,又體現專業標準,在參賽馬匹上既有耐長途負重走山路的滇馬,也有進口純血馬、半血馬等高大馬匹。
三月街首日,比街場更加人潮涌動的就是賽馬場。觀賽的人們不到7時就守候在馬場,只為搶得一席最佳視角的位置。藍天白云下的高原賽馬場,緊張熱血的賽事,讓人們沉浸其中不知疲倦。
深情歌舞添浪漫
5月4日一早,大理鎮綠桃村的女子舞龍隊舉著長龍,從村子出發,昂首往三月街場走去。領頭的“金花”大姐高興地說:“村子里的人往常都在周邊務工,這幾天,大伙兒都放下活計回家來,扮上舞龍的服裝準備慶祝節日。”開街儀式上,4隊長龍成為沿街的焦點,各個縣市的文藝團體輪番上場,白族霸王鞭、耍馬舞,巍山彝族打歌、南澗彝族打歌、祥云花燈等不同舞蹈在場地中央交匯,屬于各族人民的節日開始了。
今年三月街民族節共舉辦廣場舞大賽、第二十三屆大理洞經古樂節展演、第二十二屆民族民間原生態歌手大賽、白族大本曲彈唱活動、《張勝溫畫卷》白族服飾研究成果展演等11項群眾文化活動,處處有歌聲、天天有玩場。今年新增的活動“唱著情歌去大理——中國民歌展·大理情歌匯”,更是為大理增添一縷浪漫情調。
一部《五朵金花》,帶動了一代人對大理的向往;一首《蝴蝶泉邊》,傳唱半個世紀。多少年過去,愛情與浪漫的故事在蒼山洱海間從未間斷。5月4日至7日,從三塔公園到三月街大青樹下,從天龍八部影視城到蝴蝶泉公園,來自全國各地的300余名優秀歌手、演職人員,深情演繹70多個節目,歌聲婉轉余音繞梁。
演出首日,在三月街大青樹廣場上,16個節目依次上演,來自大理白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西藏、黑龍江、廣東、新疆的組合紛紛亮相,現場掌聲不斷。其中,紅河州石屏縣歌手帶來的《海菜腔》長音高亢嘹亮,引得現場觀眾陣陣叫好;新疆哈薩克族民歌《哈瑪加依》更是在觀眾“再來一個”的強烈呼聲中,將氣氛推向高潮……不同語言的歌曲表達著共同的情思,對真摯情感與風花雪月美好生活的向往感染著每一名聽眾。
來自西藏那曲的格桑次仁、尼瑪洛桑這對年輕夫妻,在2017年以“新牧人組合”出道,此次在西藏文聯的推薦下,把當地民歌《藏北天堂》從青藏高原唱到了蒼山洱海間。“我們用的是原生態的唱法,這次表演很成功。”格桑次仁說,“大理風景很好,大理的風也很像藏北的風,走起路來都是帶風的。”
近年來,大理“蒼山為盟、洱海為誓”“中國最佳愛情表白地”等以愛情為主題的文旅IP初步形成,旅拍、婚拍、目的地婚禮產業蓬勃發展,每年都有無數人將大理作為見證愛情的人生重要一站。據悉,“唱著情歌去大理”有望成為大理州三月街民族節的保留固定活動。
老街場有新玩法
今年三月街傳統主街區規劃名特優產品集中展銷區、黃燜雞美食區、藥材交易區、車展百貨、有風集市,舉辦千人同吃黃燜雞長街宴、啤酒音樂節。在大理南國城密灣小鎮分會場規劃非遺集市、12個縣市土特產展銷、東南亞特色商品展銷、經貿合作招商等區塊,在大理華僑城變壓工廠分會場開展創意市集,讓人們過足“趕街”癮。
藥材交易是傳統三月街重要的貿易活動,來自洱源縣三營鎮的一戶藥材世家已經參加三月街30多年,今年帶來參展的藥材種類多達300多種,將要擺攤至5月15日。攤主介紹,今年有直播團隊主動上門合作,在攤位進行直播并由攤主供貨。
在南國城密灣小鎮分會場,白族布扎、彝族刺繡、鶴慶手工花草紙、云龍諾鄧火腿、南澗無量山火腿、永平咸菜制作技藝、大理三弦制作技藝、大理鮮花食品傳統制作技藝等非遺產品吸引游客駐足,購買伴手禮。大理州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三月街民族節期間,我們開設了非遺集市,邀請到21個非遺項目,設18個展位,從5月3日展覽到5月10日。”今年初,大理成功創建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全州擁有四級非遺項目723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8項,大理三月街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中的一項。
劍川木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段四興向大家展示了一套民族風木雕冰箱貼文創產品:“目前劍川木雕有建筑性的、實用性的、陳設性的、旅游工藝小件等幾大類產品。劍川縣積極同中央美院、云南藝術學院等藝術類院校合作,建設實踐基地,將傳統手藝與現代設計結合,已經開始量產一些文創產品。”另外一項與“木”有關的非遺在甲馬展示的攤位前,在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瑞龍的指導下,游客紛紛上手體驗。甲馬是一種民間木刻版畫藝術,張瑞龍在大理上關打造了一家甲馬主題的客棧,并通過研學游促進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巍山“和悅宣香”和大理喜洲“喜陶”兩家展位緊鄰,巍山縣非遺手工香傳承人楊汝炫說:“我們聯合推出瓦貓陶瓷香臺和塔香兩款產品,很受消費者喜歡。”
從去年開始,社交平臺掀起一陣“圍爐煮茶”熱,而在大理,圍爐烤茶、煮茶的習俗在民間十分悠久,三月街非遺集市展示了白族三道茶、下關沱茶、大理茶三種不同的品類及相關飲茶習俗。大理傳統制茶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蔡遠峰說:“以感通茶為代表的大理蒼山茶制作工藝面臨失傳,去年,我們用了一年的時間還原了大理傳統制茶技藝,并被列入市級非遺項目。”
除了大理州內非遺項目,此次參展的還有來自保山、普洱的不少非遺項目。普洱市文化館非遺中心的李杰這次帶著5項非遺項目到大理參展。他說:“拉祜族蘆笙舞是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一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這次帶過來的蘆笙是我們的傳承人手工制作的。”
大理州探索升級“非遺+旅游”發展模式,目前建成10余個“非遺+旅游”示范點,并推出《“非”游不可》節目,挖掘大理非遺資源,讓更多到大理的人知曉“到哪里,找誰,怎么玩”。
“大理的傳統節日三月街來到了,藏族納西族的青年們飛馳過玉龍雪山趕來了,彝族回族的姑娘小伙乘著汽車趕來了,賓川土族男女橫渡洱海趕來了,劍川鄧川的青年們套著馬車趕來了……”這是攝于1959年的紀錄片《大理行》中對人們從四面八方風塵仆仆盛裝赴會的描述。一屆又一屆的三月街民族節,反映了滇西北地區交通往來、商貿物流、風土民俗、融合團結的歷史。而如今,隨著交通的便捷與信息的發展,大理從人們向往的地方成為可及的詩和遠方,今年“五一”期間,大理州共接待游客210.84萬人次,同比增長363%。從“結棚而市”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一條從歷史中走來的“千年街子”,在傳統與現代中大放異彩。(記者 秦蒙琳 段蘇航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