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新華社昆明5月12日電(記者 岳冉冉)由中國科學家領銜、中美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的一項成果,于北京時間5月11日晚在國際期刊《細胞》發表。這一成果開發了一種3D培養系統,實現了食蟹猴胚胎體外25天的長時間培養。利用這一系統,團隊還觀察到了食蟹猴早期器官的形成。
論文通訊作者、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譚韜教授介紹,解析早期胚胎發育一直是生殖醫學領域的難點熱點,這一領域的研究有助于降低流產及出生缺陷發生率。
3D培養系統的效果圖。(茍蘭濤、譚韜 繪)
團隊借助細胞外基質,構建了一種類似于母體的3D培養環境,同時加入葡萄糖,促進了食蟹猴胚胎的體外發育,使培養胚胎在形態、發育進程等與體內胚胎保持高度一致。
3D培養系統成功實現了食蟹猴胚胎在體外25天的培養。利用這一平臺,研究者發現,體外培養的食蟹猴胚胎除出現早期神經分化外,還出現了早期造血過程,特別是第一波造血的發生。此外,團隊還發現了早期腸的形成,這與體內食蟹猴胚胎及人胚胎的腸的形成高度一致。
連續發育圖,黃圈部分為發育中的食蟹猴胎兒。(譚韜 攝)
譚韜說:“未來,這一3D培養方法有望用于研究食蟹猴胚胎發育全過程,這將有助于了解人類胚胎發育畸形及早期流產的病因。”
這一成果由昆明理工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合作完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