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衡水內畫非遺工坊的工作間,幾名畫師正坐在桌前忙碌著,他們左手執瓶,右手執筆,一勾一畫,筆法嫻熟中又不失靈動,不多時一朵梅花便在玻璃瓶的內壁上顯出輪廓……近年來,衡水內畫非遺工坊通過加強傳統技藝創新研究能力、帶動產業創新發展、創建內畫小鎮、開設“非遺會客廳”等多種形式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為衡水內畫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弘揚傳承內畫文化,感受非遺魅力
晶瑩剔透的水晶球、小巧玲瓏的鼻煙壺、精致的茶葉罐、獨具特色的內畫藝術酒……在衡水市桃城區衡水內畫非遺工坊內,各式各樣精美的內畫作品在柜臺上擺放得整整齊齊,在這些作品上勾畫著氣勢恢弘的山水、含苞待放的荷花、惟妙惟肖的人物、栩栩如生的花鳥等。
(相關資料圖)
衡水內畫為傳統美術類國家級非遺項目,是用特制的金屬桿鉤筆在透明或半透明的容器內壁進行書法、繪畫的一門技藝。衡水內畫也稱冀派內畫,由衡水內畫代表性傳承人王習三所創立,其在師承京城葉派內畫技法的基礎上,對內畫技法、題材和表現形式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如今“立意深邃、構圖嚴謹、線描技法豐富、設色協調精潤、書畫并茂、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2006年衡水內畫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無論是在藝術風格、工藝技法、從業人員、創作實力、市場營銷還是花色品種、海內外影響等各個方面,衡水內畫均占突出地位。”每每談到衡水內畫,衡水習三內畫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衡水內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自勇臉上滿是驕傲和自豪。其實,早在1996年,王自勇的父親王習三就成立了衡水習三內畫藝術培訓學校,并由習三內畫藝術院的高級畫師授課,培養內畫人才。
在培養傳人的同時,衡水內畫還探索了一條“以博物館促進非遺保護”的特色道路,“2002年、2010年我們先后在衡水市和石家莊市建設了衡水內畫藝術博物館和河北習三內畫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宣傳內畫知識,不定期地還會舉辦一些展覽活動,就是為了讓更多群眾認識內畫、了解內畫。”王自勇表示,通過博物館的展示和一些機動展廳舉行的幾百場展覽活動,帶來了將近百萬人次的參觀流量,不僅提升了衡水內畫的知名度、美譽度,也為內畫從業者提供了展示銷售的平臺。
近年來,為了讓非遺的種子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衡水市珍寶街小學也將衡水內畫引入校園,由王自勇的親傳弟子、衡水內畫第三代傳人粘躍峰擔任指導教師,開設校本課程,并成立“內畫工藝坊”興趣社團,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
“衡水內畫是我們家鄉的一張名片,作為傳承人,讓其不斷地得到弘揚和傳承,是我們的義務也是責任。”王自勇說道。
創新發展讓傳統技藝煥發新光彩
2019年衡水內畫藝術博物館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衡水內畫,設立衡水內畫非遺工坊,除了進行內畫傳統技藝創新研究和內畫技能培訓等一系列工作之外,更致力于傳播衡水內畫所蘊含的文化和故事。不久前,衡水內畫非遺工坊成功入選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三部門公布的“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近些年,如何將衡水內畫這一非遺元素更好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王自勇沒少動腦筋思考,在他看來,內畫文化的傳承不能閉門造車,“只有不斷創新,并與當代生活相結合,才能將內畫藝術發揚光大”。王自勇認為,只有把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技藝和智慧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才能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提到衡水,還有一個蜚聲國內外的品牌,那就是衡水老白干。衡水內畫、衡水老白干釀酒文化,這兩項看似毫不相干的技藝,在創新驅動下,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習三內畫藝術酒。“習三內畫藝術酒是將兩項具有地域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機結合,將內畫載體做成雙層膽酒瓶,內膽里繪制內畫,外壁內膽灌裝酒水,這一作品與我們所說的審美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不謀而合。”在王自勇看來,這不僅是衡水內畫的創新性產品,也是工藝美術品外延的拓展性嘗試,這一作品的誕生,不但提升了衡水老白干的文化底蘊,還通過大眾餐飲的方式實現了內畫的擴大再生產,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此外,2019年7月,由王習三與國家級非遺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同祿聯袂創作的限量版《天下吉祥》內畫景泰藍寶尊正式發布,在發布后僅一年多的時間,700尊作品便全部售罄。
除此之外,衡水內畫非遺工坊還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具備文化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的衍生品,先后研發創新了內畫水晶球、內畫屏風、內畫花瓶、內畫筆筒、內畫水杯、內畫茶壺、內畫項鏈、內畫魔方、內畫精油等50多個品種,100多項新產品,為產業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而為了充分發掘衡水內畫文化內涵,衡水內畫藝術博物館還與中央民族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科技大學、衡水學院等高校合作,把內畫作為學生課程、學術課題進行學習和研究,拓寬了內畫理論研究的高度。
產業化發展帶動鄉村振興新畫卷
衡水內畫非遺工坊走上產業化發展快車道的同時,也在發揮著產業的輻射能力,帶動了更多當地群眾靠內畫走上了致富路。
在衡水市桃城區北蘇閘村,離村口不遠處坐落著一間普通民居,這間不起眼的民居其實是一處鄉村內畫工坊——衡水內畫非遺工坊的磨制車間,車間里幾名工人正在進行坯料的打磨制作。“在這里工作的工人有十幾個,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按工序的難易程度,工資從三四千元至五六千元不等。”衡水內畫非遺工坊成立后,這里也掛起了同一塊牌子,安志國便是這間鄉村內畫工坊的負責人。原本在衡水習三內畫藝術有限公司打工的安志國,后來拉起一隊人馬當起了小老板,生產經營步入正軌后,作坊每年的營收能達到數十萬元。做起小老板的安志國,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在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以前公司開辦的學習班我幾乎每期都參加,非遺工坊成立后的培訓更是一期都沒落下。”在他看來,傳統技藝也是常學常新的。
其實,類似的鄉村內畫工坊在衡水市還有20余家。截至2022年底,衡水內畫非遺工坊共舉辦了12期衡水內畫技藝傳承創新培訓班,由國家級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培訓指導,培訓人數達1800人,他們或回鄉自主擇業,創立自己的作坊、營銷平臺和品牌,或在全國各地旅游景區進行展演促銷,為衡水內畫行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著一份力量。
為了進一步發揮衡水內畫對鄉村振興的廣泛帶動作用,工坊還在衡水市饒陽縣南韓村利用農村廢舊池塘建成饒陽內畫小鎮,并依托小鎮建成劉暉內畫藝術院、劉暉民俗文化產業園兩個鄉村旅游特色項目,召回流失的藝術人才近百名,累計吸納300余人就業,帶動近百戶人家的年收入從7000元提升為17500元,成為美麗鄉村的“新封面”。
衡水內畫從1968年王習三招收的第一位弟子起,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從業人員已有三四萬人之多,年產值超過十億元,已成為省內最具影響和實力的文化產業之一。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王自勇表示,衡水內畫非遺工坊將抓住國家重視非遺保護的時代機遇,更好地發揮它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帶動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涵養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價值。(記者 田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