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8至19日舉辦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研高地”建設研討會上,多位與會專家對祁連山打造生態科研高地建言獻策、把脈問診,并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進行了野外科學考察。
圖為5月18日拍攝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研高地”建設研討會現場。新華社記者周盛盛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祁連山是我國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素有“中國濕島”之稱,是連接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重要通道,也是守護“中華水塔”、涵養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態屏障。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近年來,青海省將生態科研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充分依托祁連山國家公園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多樣的生態系統,積極研究探索國家公園建設思路,聚焦守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命題,以建設生態科研高地作答,在實現生態保護力度最大化上取得豐碩成果。
祁連山國家公園從一開始就將“生態科研高地”建設擺在關鍵位置,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水土氣等多要素的全時段監測體系。目前,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覆蓋8000平方公里,在生態保護領域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引領性、示范性作用。
圖為2022年8月10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拍攝的祁連山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龍 攝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服務保障中心主任劉德銘說,祁連山國家公園先后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青海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22家科研機構的34支科研團隊建立合作關系,在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生態大數據建設等領域深化合作。
據介紹,當地先后開展了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本底資源調查,全面摸清了祁連山國家公園本底資源狀況。在與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等專家的聯合研究下,園區還開展了以雪豹、荒漠貓、黑頸鶴等旗艦物種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研究。
2019至2021年,研究人員先后為38只黑頸鶴佩戴衛星跟蹤器,獲得其遷徙規律、越冬地等生態學信息,遷徙最長距離為1500公里,是已知黑頸鶴遷徙路線中最長的。研究還發現,黑頸鶴主要越冬地在西藏日喀則和林芝地區。
調查數據顯示,祁連山國家公園分布雪豹潛在棲息地面積2.26萬平方公里,理論分布雪豹400到800只。截至目前,祁連山南麓共識別到雪豹個體逾200只;并記錄到種群結構穩定、數量較大的荒漠貓種群。如今,當地牧民可以經常在祁連山地區看到雪豹、荒漠貓、黑頸鶴的身影。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還積極打造自然教育平臺,先后設立了13所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學校,打造5處自然教育特色管護站,為自然教育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這是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拍攝的荒漠貓(2020年6月2日攝)。新華社發(宋大昭 攝)
此外,園區與青海省氣象局合作,連續6年發布《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氣象公報》,有效提高了祁連山國家公園監測感知能力和生態保護管理能力。
國家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二級巡視員肖紅表示,持續有效地開展國家公園內自然資源本底調查、生態系統機制研究、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等科研工作,可以全面掌握各個生態系統間的復雜關系,為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扎實的科學支撐,全面提升園區內生態系統保護水平。(記者呂雪莉、周盛盛、李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