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滾動播報 > 正文
      “人人都吹的明星同款,我怎么一穿就廢”
      來源:晶報網 2021-05-06 16:15:04

      天氣熱了,又到了街拍里“基本款”橫行、博主們現身說法“高級感”的季節。

      沒了厚重外套的遮掩,照片里的他們往往素顏配白T,長腿配拖鞋,簡單中透露出一種“不經意的高級”。

      明星靠它營造“樸素親民”人設,商家靠它低價多銷帶貨。

      他們雙贏,唯一受傷的只有廣大群眾——

      指望像他們一樣靠基本款穿出生活的質感,買回來卻發現,何止是不好看,它還不一定好穿。

      完全不講究版型,面料也粗糙不堪,細節工藝更是一塌糊涂。

      普通人離不開的基本款,已經成為很多商家在設計上偷懶,在用料上省錢的借口。

      01

      “穿基本款有多難?”

      時尚博主們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網紅風潮年年換,真頂流永遠是基本款。

      不瞞大家,幾年前我剛工作的時候,也曾對這一理論深信不疑。

      那時候的我想做都市麗人又苦于時尚無能,聽到這句話,簡直感動得像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家:

      “對對對,我們穿基本款的才是真時尚真品味。”

      他們發的穿搭圖,最好看的永遠是純色襯衫、簡約大衣,越基本越高級。

      關鍵是這些充滿高級感的基本款,價格比照片還美麗,9.9包郵的校園風白T、199送圍巾的OL氣質呢大衣。

      有了“基本款”,時尚就是這么觸手可及。

      年少無知的時候,誰沒信過基本款的邪呢。

      可自己買回來試試就知道,人家穿是高級感,到我身上就成了路人感,真·無奇,甚至還土里土氣。

      基本款穿起來太丑的鍋,經常被甩給“你臉不好看”。

      模特們長得那么美,自然穿什么都很高級。

      乍一聽有點道理,可稍微多沖會兒浪就會發現,在基本款的魔法下,天使臉蛋都能變路人,超模長腿也要矮三寸。

      如果只是顏值上毫無設計感,還能安慰自己,就算不能讓我變好看,至少也能讓我丑得沒那么扎眼。

      說到底,基本款最大的優勢不是修飾、好看,是穿起來方便、舒服。

      可惜很多所謂的“基本款”,連舒服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

      我曾經在某基本款專賣品牌買了一條號稱輕盈、舒適、百搭的休閑短褲,松緊腰帶大概有兩厘米寬,說是不會勒肚子。

      結果還沒穿夠一天,就發現那腰帶沒有固定,藏在布料里自己“內卷”,從兩厘米寬縮卷成一條線那么窄,怎么抻都抻不開。

      腰帶部分大概長這樣↑↑

      可能是普通人對于“基本款”的需求量太大了,比起花里胡哨不好掌握的潮牌,簡單的衣服更加好賣。

      商家只要跟著市面上已有的版型走就有錢賺,不用花費額外的心思關注細節。

      打開購物網站,宣傳自己專注基礎的商家多如牛毛,產品一模一樣,拼的只有誰家的模特圖看起來更有“質感”。

      可我們普通人,卻依然很難買到一件扣子牢固的襯衫、一件沒有線頭的T恤。

      網紅風潮之下,“基本款”跟“網紅爆款”的差異越來越小。

      意味著可以偷懶,不用費腦子設計,直接照抄然后批量生產,商家覺得“能賣就行”,買家慣了“能用就行”。

      它不再是一種設計和使用的底線,還與粗制濫造、審美疲勞劃上了等號。

      02

      “基本款不配有體面嗎?”

      仔細想想,其實不只是基本款的服裝敷衍,生活中一旦涉及基礎用品,我們好像都沒養成講究的慣。

      就好像之前那個#國民床單#的話題,小時候每個人家里都有一張印著大牡丹的床單。

      一種花樣適配千萬家庭,標準都是“能用就行”。

      同樣國民十足的,還有印著“雙喜”的花開富貴臉盆,人手一個的大瓷茶缸子;

      上學后大家背一樣的書包、用一樣的文具盒,冬天棉襖一脫,全部穿著一模一樣的秋衣秋褲。

      在那個消費文化并不發達的年代,不管穿的用的,基礎生活用品的選擇都不多。

      滿足實用需求已經不容易,自然更難顧慮到審美需求,或是功能上的改良升級。

      “要那么好看干嘛?能穿/暖和就行。

      ”到后來大家生活水大幅提高了,消費需求自然隨之上漲,衣食住行想要更舒服更體面,多花點錢也沒關系。

      曾經流行過乃至“國民化”過的很多品牌,都與現代都市生活的消費需求格格不入。

      網友@FFFF奧娜 印象最深刻的是之前去逛街買內衣,進了一家知名國產品牌店,店員一直在熱情推銷聚攏、加厚、蕾絲。

      她只記得設計花里胡哨,但穿上身后皮膚很不舒服,明明選了合適的尺碼,稍一動作還是勒得隱隱作痛。

      最終,抓住基本款消費升級浪潮的,是大量以簡約不簡單、細節舒適為優勢的國外品牌。

      前兩年,沉默已久的國貨終于開始“復興”,紅極一時。

      聯名、走秀、限量,國貨變身國潮,成為新一輪的銷量保證。

      一位護膚美妝大V曾透露,最高峰時,“標題里只要帶上‘國貨’兩個字,閱讀量均能增長2萬。”

      但這輪風潮來得快退得也快,人們很快就發現,“國潮”里不管老字號還是新品牌,都只卯足了勁兒折騰外觀設計。

      最潮的品類,最潮的外形,最潮的營銷。

      而內在的實用與舒適,卻沒引起多少關注。

      某“國潮”品牌的一款產品,穿了一天掉色了。

      《第一財經》曾在一篇報道中寫道,每一次跨界、聯名合作,“背后的最低訴求都是1+1>2,每一款限量周邊產品,都藏著國貨品牌想化身Supreme的心。但消費者能記住的越來越少。”

      基礎與審美在國貨中似乎一直難以兼容,從前是“能用就行”,后來又變成“夠潮就行”。

      想支持國貨的年輕人,也被花團錦簇的聯名設計、復古情懷搞得眼花繚亂,看似選擇多樣,卻難以挑出一件好看又舒服的基本款。

      最終消磨的,是那些本來滿懷激情的年輕人對“國貨”的好感與信任。

      當所有人都忙著提價、限量,去夠國潮的頂點在哪里的時候,更值得人關注的或許是國貨的底線。

      正值五四青年節,新消費品牌蕉內的兩位創始人在央視CCTV-1的新國貨宣言中也提到:

      決定人們站在原地還是去往更高處的,是底線。

      在今天這個屬于青年的節日里,探討國貨的底線有更多特殊的意義。

      百年前,滿懷抱負的新青年們投身實業,打下國貨發展的基石;

      百年后的今天,新青年與新國貨都面臨更多的機遇,也有更多的挑戰。

      Bananain蕉內 兩位品牌創始人(左:臧崇羽 右:李澤辰)

      蕉內的兩位創始人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當他們把內衣上的標簽去掉,改成印在衣服上之后,試穿人感嘆了一句:“舒服多了。”

      一件內衣的設計可以有千百種花樣,但所有的內衣上,都掛著一截會撓人的標簽,這一點常常是被忽視的。

      在國潮泡沫散去、比拼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時期,誰先去掉這個標簽,誰能做好基本款,誰就是贏家。

      蕉內的理想和抱負,不只是“重新設計基本款”,也是提升國貨的底線。

      03

      新國貨

      值得一條更高的底線

      國貨的底線到底該在哪里?

      也許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它應當比昨天更高一點,也比別人更高一點。

      比起外來品牌,國貨與消費者的距離更,更了解中國年輕人的生活慣。

      比別人更懂中國年輕人的需求,這才是大家對國貨真正的期待。

      在大城市里穿行忙碌擠地鐵的年輕人,能不能給他們一雙不掉跟的襪子?

      夏天離不開防曬袖套卻又悶熱難當的時候,能不能讓他們的袖子自己降溫?

      隨身要攜帶的晴雨傘,重量能低于年輕人慣的手機嗎?

      夏天要穿的褲子,能不能順便防止蚊蟲叮咬?

      好看的東西能不能更舒服?舒服的東西能不能更好看?

      既好看又舒服的,能不能更符合年輕人的環保慣?

      在人人慣跟風的環境中,蕉內始終堅持的設計初心,是做好基本款。

      從2016年驚艷年輕人的Tagless無感標簽技術開始,蕉內改變了一件內衣的穿著體驗;

      隨后的涼皮秒吸降溫技術、熱皮空氣學保暖技術、銀皮抗菌技術,一一被蕉內用在產品細節中,不斷拔高基本款的底線。

      它用更高標準的基本款告訴所有年輕人:日常生活里那些被忽視的小問題,其實不用“慣就好”。

      一只襪子、一把雨傘,都可以更舒服、更體面。

      國貨經歷過漫長沉寂、復蘇、爆發與冷卻之后,從井噴期進入關鍵發展期,取勝的關鍵早已不是誰看起來更花團錦簇。

      而在于誰能把握住國人的期待與信任,誰能讓人用得體面。

      這是新國貨重塑形象與底線的最好的時代。

      作為一個正年輕的新國貨品牌,選擇在五四青年節這一天發布“新國貨底線宣言”,蕉內的愿景不僅僅是在央視上展示新國貨的“現在”;

      它還面向全球發布了新青年設計師招募計劃,邀請更多年輕人共同關注新國貨的“未來”。

      蕉內對青年設計師的期許是,比起追求設計的極限,更渴望去為每個普通人的生活品質做出改善,追求更高的底線。

      這條底線將是國貨品牌更高的起點,也將成為國人生活品質的新起點。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那個畫線的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