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旅游業繁榮發展,文旅融合速度加快。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出游人次同比增長15.3%,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同比增長17.9%。入境游市場同樣呈現出高增長態勢,初步統計入境旅游人次為0.95億,同比增長55.4%,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3.4%。從全國旅游景區來看,傳統文化類景區增速明顯,由2012年的2064個增加到2023年的4000余個,實現年均增長8%。
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對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8月份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明確提出,著力豐富產品供給;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旅游景區提質擴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順應文化和旅游消費提質轉型升級新趨勢,從供需兩端發力,持續激發消費潛力,鞏固旅游市場持續向好態勢,把握游客偏好特征,是落實好相關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不過,一些短板弱項也不容忽視。一是部分景區對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深入,缺乏當地特色,造成景區同質化現象嚴重;二是面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興趣愛好的游客,文旅產品品類還有進一步豐富的空間;三是文化和旅游產業協同度還應提升。文旅融合,并非簡單地將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疊加,而應從多方位入手,在體制機制層面完全打通,在資源上實現協同,通過不斷打造文旅精品,提升文旅核心競爭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高品位文化需求,從而推動文旅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
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文物資源活化利用,不斷優化文旅服務和產品供給,完善要素配置。例如,在規劃主題旅游路徑時,既要注重古建筑,也要將那些自然風光和紅色景點規劃進去,根據游客需求,推介多種特色游路線,實現全域旅游目標。在加強文物資源活化利用方面,可深入挖掘文物資源旅游價值,依托文物保護單位、歷史街區、名村名鎮,打造重點景區,建設文物研學基地,開發歷史文化游、紅色游等多樣化的文旅產品,讓游客“來了有看頭,回家有想頭”。
另一方面,完善文旅要素配置,提升文旅服務能力。加強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介當地特色農副產品,開發游客喜愛的文創產品。豐富夜間文化生活,在景區開展當地民間戲曲及演藝活動,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產業鏈,形成文旅消費新業態。規范市場秩序,倡導誠信經營,公示服務項目、收費標準、投訴舉報電話等。樹立以游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提升文旅服務質量,推動文旅市場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