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宋瑞、劉潤芝、孫凡越
張宇左手輕轉泥塑,右手用工具壓子雕琢,精心完善著細節。漸漸地,一尊“福星”泥塑在他手中鮮活起來:和藹歡樂的神態從眉宇間流露,衣襟飄逸,“福”態滿滿。
張宇是泥人張第六代傳承人,正在工作坊為蛇年春節創作新作品。“‘福星’右手抱著大元寶,左臂環抱如意,寓意喜慶吉祥,契合了春節喜慶祥和的氛圍。”張宇說。59件“福星”泥塑將于大年初四推出,許多顧客已提前預定,期待將這件承載美好祝愿的藝術作品收入囊中。
泥人張是我國北方泥塑藝術的代表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津門一絕”。近200年來,泥人張以其“捏活人間百態”的技藝延續至今。
作家馮驥才在《俗世奇人》中寫道:“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扎根深厚的傳統技藝,是泥人張傳承至今的精髓所在。“這件‘福星’泥塑的基礎材料取自窖藏3年的泥坯。從人物捏制,到陰干、燒制、打磨、彩繪等系列工序,至少還需3個多月的時間。”張宇說,無論題材和表現形式如何變化,泥人張一直在泥塑技藝、非遺傳承等方面精益求精。
在天津最早的民俗、文化、商貿聚集地——古文化街上,金字紅底的“泥人張世家”招幌引人注目。走進古樸典雅的店鋪,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彩塑作品陳列櫥窗。鐘馗、關羽、孔子、孟浩然、花木蘭……歷史民俗、市井百態、神話傳說等題材的人物泥塑作品十分豐富。泥人張把其嬉笑怒罵、人生百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早上10點,游人往來不絕。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滕海明帶著孩子前來參觀。“每件作品都工藝精美、形象逼真,仿佛能透過他們的表情感受到作品的‘情緒’。希望孩子近距離接觸非遺,從心底生發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滕海明說。
如今,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一批批具有傳統韻味又富有時代感的作品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為了迎接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泥人張還“上新”了 “浩然賞梅”“天下太平” 等多款新年喜慶主題的彩塑作品。
張宇說,這些新品保留了細膩寫實、色彩明快等泥人張傳統特色的同時,從造型設計到色彩搭配都融入了現代審美,以更具張力的視覺效果,傳遞出新年的喜慶氛圍。“我們每年會推出5件左右新作品,注重融入時代元素,增強時代表達。”
泥人張還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上不斷推陳出新。在店鋪展臺一隅,臺歷、冰箱貼、蓋章冊等文創產品琳瑯滿目。尤其是今年新推出的“福運滿滿上上簽”的書簽文創產品,獲得諸多游客喜愛。
泥人張世家副總經理李丹介紹,這款書簽巧妙地將文化寓意與娛樂趣味融為一體。“書簽用火漆蠟封,如同一個微型盲盒,消費者在‘抽簽’過程中,提升了互動樂趣。”
24歲的山東濱州游客高鵬飛慕名而來,抽中一款“忠義千秋”關公泥塑書簽。“這種新穎的模式讓非遺更加貼近年輕人,令人耳目一新。游客在文創消費中增進對這一天津特色非遺的了解。”高鵬飛說。
“非遺不能坐等年輕人的喜愛,更應主動擁抱更有活力的市場。”李丹說,為迎接蛇年春節的客流量高峰,店鋪已備足各類文創產品,期待給游客帶來更好的文化消費體驗。
中午時分,泥人張店鋪依舊人氣滿滿。“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我們希望這間店鋪成為展示天津民間藝術精粹、宣介津派文化和特色非遺的一扇重要窗口。”張宇說。
在繼承中求變,在創新中傳承,正是泥人張彩塑藝術歷久彌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