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近期,民政局在社區治理、民生保障等推進集美區社會治理現代化進行諸多了探索,請您介紹一下,取得了哪些成效?
(資料圖)
王燕群:在社區治理方面,我們首先是完善網格化管理機制,優化設置社區網格743個,不斷推動治理力量下沉;依托區黨校設立村居治理人培訓基地,對村居“兩委”和網格員實行全員輪訓,累計培訓3000多人次;其次,是完善近鄰服務模式,社區治理精細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們不斷將治理觸角延伸至網格(小區),重點打造服務陣地39個、組建服務隊145支、打造議事協商平臺83個,激發社區民主協商動能,打通服務居民“最后100米”。此外,推動社區減負增效,出臺落實社區職責清單化管理、推行小區近鄰公約、設立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小區治理小額以獎代補等制度4項;率先全市推動并基本完成“村改居”社區轉型為城市社區工作。
在養老服務方面,不斷完善多層次養老體系建設,優化居家養老,打造15分鐘養老圈,強化養老技能型人才培養。招標引入養老服務運營機構參與運營村居養老服務設施,規范“六助”服務標準體系,建立第三方季度評估機制,打造一村(居)多點的活動開展模式,累計開展活動2700多場次、提供居家上門“六助”服務超1.6萬人次;試點推動家庭養老床位工作,建成293張養老床位;優選11名養老護理員參加市級競賽,累計培訓260人次,其中獲技能提升獎補1人、入職獎補5人、租房補貼4人,兌現獎補近12萬元。
在民生保障方面,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采取“線上監測預警+線下走訪摸排”方式,做到全面排查、不漏一人,2022年新增低保對象158戶222人,低保擴面率10.7%,連續三年位居廈門市第一;堅持市、區、鎮(街)三級社會救助疑難案例研判制度,“一事一議”解決基層疑難案例51例,形成案例工作法,獲得福建省民政廳肯定并在廈門全市推廣。
廈門市集美區民政局局長王燕群做客人民網演播室。人民網 蘭志飛攝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了社區治理水平精細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集美區民政局有哪些代表性案例?
王燕群:近年來,集美區通過抓實頂層設計、擴大組織覆蓋、強化隊伍建設、凝聚黨群合力、完善制度保障,不斷提升治理精細化水平,探索了一些典型經驗。
例如,龍山社區的高鐵陽光花園是鐵路職工居住小區,該小區積極探索構建“五鄰共治”小區治理工作法,即從“機制鄰定”“矛盾鄰解”“難題鄰管”“服務鄰選”“成果鄰享”等5方面精準構建小區治理的工作內核,并推動建立了“雙網五級聯動”工作機制,成立了老鐵代言人小分隊等7支志愿者小分隊,發揮云姐暖心工作站、云哥老鐵服務站和云上紅色廣播站“三云”平臺的調解教育功能,調解鄰里之間的糾紛11起。
還有寧寶社區的寧寶世家小區,打造了以黨支部為核心,紅色業委會、物業三方聯動的“三駕馬車”治理模式,與13家共建單位、社會組織簽訂共建協議,實現對專業人員、資金、場所統籌利用,建立了15項“資源清單”和13項“認領清單”,形成“善鄰志家”資源庫。通過“三色花”志愿服務隊、3輛直通車、“紅姐幫幫團”等特色品牌,常態化服務小區居民,開展文明安全巡查,及時發現處置安全隱患30余處。
廈門市集美區民政局局長王燕群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 蘭志飛攝
主持人: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根本目的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集美區民政局接下來還有哪些規劃?
王燕群:第一,要建強工作隊伍,依托村(社區)治理人才培訓基地分級分層抓好社區工作者和村“兩委”能力提升培訓,推動派員到島內先進社區掛職鍛煉,實現全員輪訓;健全崗位分類考核激勵機制,優化考核結果運用;創新開展社區工作站其他工作人員晉升考試,拓展晉升空間;及時補充缺額的網格員。
第二,搭建自治平臺,推進“1+1+1”多元參與治理機制實踐創新,形成以網格員為主力軍,高校、企業、熱心群眾共同參與的網格治理格局;舉辦治理能力大比武、社區治理微論壇等活動;發揮房東協會作用,推進城中村治理,加快外來人口的融合。
第三,打造治理特色,引入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在城中村社區試點“陪伴式”指導,依托臺胞社工服務中心引導臺青參與社區志愿者服務,培育社區治理品牌;優化村(社區)職責清單,嚴格準入制度;統一村(社區)掛牌數量、名稱和樣式;會同社治委辦成立區—鎮(街)—村(社區)三級網格化管理中心,構建“區、街、社區、網格”四級管理服務體系。
第四,強化未成年人關愛服務,加強困境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臨時監護工作機制,實現所有鎮(街)未保站全覆蓋。
第五,打造更具溫度的居家養老服務,居家上門服務內容及服務對象覆蓋面雙提升;開展老年人的助餐服務,提升特殊群體老人免費送餐服務。豐富社區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內容,提高志愿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