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兒童智能手表的出現,給不少家長帶來很大便利,孩子戴上之后能夠精準定位,在遇到急事時還可以給孩子打電話,知道孩子在干什么,孩子也能隨時聯系到家長。眼下,隨著兒童手表的功能越出越多,有調查就顯示,41.95%的家長擔憂兒童手表的復雜功能會分散兒童注意力。(6月6日澎湃新聞)
市場上兒童手表的功能有多復雜?除打電話、計時、定位等基本功能外,還可以微聊、視頻通話、音樂點播、百科問答、拍照發好友圈、留言評論、“碰一碰”加好友、AI識別、掃碼支付、心率檢測、益智游戲等功能,一些兒童手表已然淪為孩子們社交、游戲、娛樂“神器”,儼然一部小型智能手機。
同時,兒童手表價格一路飆升,從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某電商平臺上最貴的兒童手表高達4588元,售價“完勝”一批高端智能手機。為了迎合兒童“喜新”心理,不少品牌兒童手表幾乎年年推出新款,還支持以舊換新,只需將舊手表回收再加幾百元即可得到最新款手表。動輒幾千元的兒童手表,無形中加劇了兒童間虛榮攀比行為。
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兒童手機還存在誘導孩子消費、繞開家長端開啟免密支付、竊取個人隱私,以及充斥色情、暴力、血腥信息等問題,有小學生沉迷于“表圈”(智能手表好友圈)難以自拔,學習受影響在所難免。
在商言商,生產廠商不斷增加、迭代兒童手表功能,似乎無可厚非,因為這樣可以令手表更具吸引力、更好銷路,意味著更高利潤。問題在于,這種商品的使用者不是成年人,而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兒童,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要求他們有效抵擋功能復雜的智能手表誘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此,生產廠家不能選擇性“失明”。
資料顯示,兒童智能手表是我國近年發展較快的電子產品,過去四年銷量翻番,售價逐步走高,2021年市場規模已達275億元,頭部廠家年銷售超2000萬只。有機構預計到2025年,國內兒童智能手表的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元,前景廣闊。
市場繁榮表象之下,兒童手表存在的諸多問題不容忽視。從“以兒童為本”角度分析,兒童智能手表亟須“適兒化”改造。為此,有關部門應當在執行2022年頒布實施的《兒童手表》質量標準基礎上,要求各生產廠商在后續生產中多做“減法”,盡量刪減兒童手表內置的“兒童不宜”冗余功能,保留滿足兒童日常學習生活基本需求功能,并強化“攔截”不良信息及安全保障,有必要的話實施“負面清單”管理,讓兒童手表真正回歸“兒童屬性”,為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營造清朗環境。(徐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