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連(右)和謝育蘭(左)在候車。蔣雪林 攝
兩筐水果一根扁擔,一個手推平板車,一張折疊的小板凳,肩背一個小掛包,這就是廣東省廉江市河唇鎮果農吳金連一天的行頭。她不停地穿梭于廣東的果園和廣西玉林市的街巷,往返的交通工具是湛江至南寧的綠皮火車。
吳金連將裝水果的籮筐搬到平板車上。 蔣雪林 攝
(資料圖片)
吳金連用平板車將水果運到玉林站外。 蔣雪林 攝
“我凌晨4時就起床摘果,摘夠兩籮筐果后,用電動自行車運到車站。”體重只有40多公斤,今年已經70歲的吳金連,6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吳金連在車上享受片刻的休閑時光。 蔣雪林 攝
“河唇產的荔枝品種妃子笑,要比廣西產的早熟20天左右。妃子笑在河唇的收購價格是每斤3元(人民幣,下同),拿到廣西玉林市賣,每斤可賣5元至6元,平均每斤可賺2元至3元。”吳金連說,一天下來,扣除來回車費,可以賺到200元左右。
河唇位于粵桂交界處,是粵西地區的“百果之鄉”,產有番石榴、楊桃、荔枝、龍眼等水果。廣西黎塘至廣東湛江的鐵路途經河唇,當地果農利用粵桂之間同一品種水果成熟的時間差,乘火車去廣西玉林市等地跨省賣果,久而久之形成“擔擔軍”。
“擔擔軍”將水果挑上車。 蔣雪林 攝
吳金連即是“擔擔軍”的其中一員。她1997年以前還是一名代課教師,后因故離開了教師隊伍,加入“擔擔軍”行列。經常在河唇與玉林兩地之間往返的吳金連,用勤勞的雙手,養大了四個孩子。
與吳金連一樣,今年72歲、來自河唇鎮橫窩村的果農謝育蘭也是一名“擔擔軍”。她是年齡最大的“擔擔軍”成員。
謝育蘭比吳金連身體要強壯一些,還能挑著水果進出站,而吳金連只能用平板車推。吳金連將兩筐水果搬上車時非常吃力,好在年輕一點的同行都會幫忙,有時列車員和乘警也會幫她將水果搬下車。
李小菊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在列車過道里看管水果。 蔣雪林 攝
6月4日,記者跟隨“擔擔軍”從河唇上車,一路隨車采訪。當天上午9時8分,火車停靠河唇站,停留時間只有3分鐘,吳金連艱難地將水果搬上車,然后找空位坐下,打開抖音,跟著視頻小聲哼起了歌,享受著旅途時光。來自河唇鎮白鶴坡村的“擔擔軍”成員李小菊,則拿出自帶的小板凳,坐在車廂過道處看管水果。
“擔擔軍”的隊伍并不是全都到玉林市擺賣,有一個中途在廣西博白縣文地鎮就下了車,另一個到廣西陸川縣也下了車。到玉林時,“擔擔軍”只剩下六個人。
“擔擔軍”搭乘摩托車到距離玉林火車站更遠的地方去擺賣。 蔣雪林 攝
10時46分,火車到達玉林站,“擔擔軍”迅速下車,將水果拉出站外,身體單薄的吳金連,選擇在火車站前不遠處的丁字路口擺賣。其他“擔擔軍”則花10元錢坐上摩托車,到更遠的地方擺賣。
吳金連在年輕同行及列車員的幫助下,將水果搬下車。 蔣雪林 攝
由于水果品質好,又新鮮,當地民眾喜歡跟吳金連買果。她從家里帶來了粥,忙了一陣子后,就蹲在攤位邊吃午餐。當天15時,吳金連已賣完兩筐水果,隨后就可以乘車回家。
吳金連告訴記者,如果水果不好賣,回家就晚,由于返程火車只停靠廉江站,吳金連到達廉江后,還要乘坐摩托車回家,經常要大半夜才能回到家吃晚飯。
吳金連和“擔擔軍”同行都希望,能像以前一樣,河唇有更多客車停靠,這樣“擔擔軍”就可以更便利從玉林返回河唇,也可以節約成本。
身體單薄的吳金連在火車站前不遠處的丁字路口擺賣水果。 蔣雪林 攝
南寧鐵路公安局南寧公安處湛江站派出所副所長莫報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擔擔軍”每天約有10人,最高峰時有幾十個人。以前有的“擔擔軍”到廣西來賓市、南寧市賓陽縣黎塘鎮、貴港市賣果,現在最遠的只到玉林,貴港、黎塘等地已經沒人去了。
莫報添表示,“擔擔軍”大多是年過半百的女性,已很久沒有新人加入這個隊伍。作為河唇當地人,莫報添觀察發現,由于停靠河唇的客車越來越少,加上現在可以通過電商和直播帶貨賣果,“擔擔軍”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或將漸漸消失。
吳金連坐在水果攤邊吃午餐。 蔣雪林 攝
吳金連表示,她想再干幾年就不干了。作為年輕一些的“擔擔軍”成員,李小菊也表示,再干幾年,等小兒子結婚后,就不跑那么遠賣水果了。
“我小孩他們都不愿意再跨省賣水果。每天一兩百塊錢,年輕人想換一種方式掙。”李小菊說。(記者 蔣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