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宋豆豆 深圳報道
【資料圖】
“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完美的風暴,一方面,過去15年來無論是主機廠還是供應商,整個行業處在利潤相對比較健康的階段。另一方面,汽車行業也面臨著包括供應鏈、價格、宏觀經濟風險等在內的短期挑戰以及技術、電動車演進、出行方式的變革等中長期結構性變化。”在日前舉行的2023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麥肯錫中國區汽車咨詢業務負責人管鳴宇表示。
盡管如此,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的盈利能力卻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雖然2022年行業遭受了沖擊,五年的股票回報率低于標普500指數,但近期汽車行業的股票回報率已經出現了復蘇。
自2018年以來,電動車制造商、電池供應商和商用車制造商一直是價值創造的主要貢獻者。新進車企和電池供應商具備增長潛力,只有少數供應商能夠維持強勁的股票回報率,其中電池供應商在創造主要價值方面表現突出,而傳統供應商則面臨挑戰。
“為什么新勢力的乘用車主機廠和電池供應商可以超過其他玩家實現更大的價值創造?最核心的原因是基于其收入增長以及未來的盈利預期相對更優的情況下,資本市場會為其投入更多。”管鳴宇提到,以乘用車OEM股東回報總額來看,前25%的企業股東總回報和后進的25%的企業,股東總回報相差將近50%,投資者給處于行業前25%的乘用車OEM廠商給予更多的投資和市場支持。
不過從全球市場來看,中國本土汽車企業在全球汽車市場“蛋糕”中分得的利潤卻不到5%,與中國車市規模地位不匹配,中國車企盈利能力嚴重不足。羸弱的盈利能力不僅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更會阻礙車企打造長期、可持續競爭力。
管鳴宇表示,汽車業務長期“失血”的局面必須盡快扭轉,車企可以探索諸如成本導向設計、價值導向設計、高效率研發、核心技術棧控制點的識別及能力培養等多重手段,加速盈利能力建設。
此外,他也談到了中國汽車出口問題——近兩年來,中國汽車出口業務增長持續強勁,從2020年起年增長率達到77%,國內車企的產品和品牌在全球部分地區市場得到了認可以及當地消費者的喜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從中長期來看,發達國家邊境碳關稅潛在落地,國內車企出海潛在面臨國際碳貿易壁壘。
“中國很多車企需要在這點上迅速加大馬力,這些基礎工作不僅局限于建立一個光伏工廠或購買綠電,而是要對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進行摸排,進行系統規劃和持續投入,以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管鳴宇建議道。
此外,麥肯錫也對2025年中國汽車市場做了部分預測:到2025年,中國品牌市場份額將加速提高至60%,5年內實現汽車行業有史以來最大躍升;中國乘用車出口有望企及500萬臺,但大部分出口企業仍可能“增產不增收”;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豪華汽車將被重新定義;智能電動汽車零部件新軍蓄勢待發,“Tier-0.5化”逐漸普及;中國車市從L2++駛向L3的“忒休斯之船”。
面向2030,麥肯錫也為參與其中的車企提供了“藥方”——一是實現有利潤的經營,才能實現長期的價值創造;二是堅持用戶體驗驅動的持續創新,這也是汽車行業最核心的優勢之一,需要打造中國速度;三是堅持清晰的雙碳轉型;四是實現高質量的全球化經營與跨境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