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天空之城》:風景、記憶與詩意的回歸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2023-06-21 16:17:10


      【資料圖】

      作者:熊傳麒

      作為吉卜力工作室的開山之作,動畫電影《天空之城》于近期在中國影院重映,國內票房破億。宮崎駿作為日本動畫電影黃金時代導演的代表,其作品一以貫之地書寫著童趣之美和對自然的傾慕,借助詩意的風景回歸于東方傳統美學。我們不妨以《天空之城》為引,管窺其中風韻。

      電影《天空之城》海報

      宮崎駿創作《天空之城》的靈感源自喬納森·斯威夫特的小說《格列佛游記》。電影講述了巴魯和希達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的奇幻境遇。當希達逃出飛船緩緩墜落于原野上,與巴魯在廣袤的草地相遇,漸漸遠去的云朵、忽明忽暗的星空,以及在風中奔走的巴魯……風景的運用使整個畫面充滿唯美的詩意。

      縱觀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其中有大量的“風景”書寫。如《天空之城》中一望無際的荒原和荒原上的礦坑、懸于高空的拉普達以及連接拉普達的巨樹;《千與千尋》中深藏于森林中的隧道,隧道另一邊的別有洞天;《哈爾的移動城堡》中一扇門之后的無盡草原等。值得注意的是,與大部分西方電影中呈現人類馳騁荒野、征服自然的風景書寫不同,宮崎駿電影中的風景不是作為視覺理論家W.J.T米切爾所指認的一種人化的、經由文明書寫的風景,它并非“他者”,而是一種漸次走向“回歸”的東方風景觀。借助大量“風景”,宮崎駿呈現了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人始終與自然環境相連,在對立中進行調和與中和,最終歸復于風景最初的純粹。如《天空之城》中,人們渴望拉普達的力量,渴望現世烏托邦的絕對權力,但最終在希達與巴魯“毀滅”的咒語下,連接拉普達的巨木緩緩升起,飛往彼岸,極高的文明最終回歸于原始,在陣陣鳥鳴聲中歸復于藍天、白云和寧靜。在這里,宮崎駿假托風景強調人與自然相依的關系,最終以人類或退出、或融入的形式完成最后的“中和”。《千與千尋》中一方“桃源”藏于深山隧道的另一頭,當千尋一家誤入其中,最終離開隧道,使一切歸復于平靜,宛若一夢。而到了《懸崖上的金魚姬》中,場景設置于海洋之上,人造房屋始終與自然風景相連,人類最終回歸于海洋以完成最終的“和”。

      有趣的是,宮崎駿電影中的“風景”很大程度上同樣也是作為一種“記憶的場域”,恰如西蒙·沙瑪所言“承載著錯綜復雜的記憶”。它見證著人們生命個體的經驗,以自然景物去喚醒人們的記憶與思考。《天空之城》中的希達被幽禁于房間,當她望向窗外時,回想起最初老人教給自己咒語的喃喃低語。《千與千尋》中千尋與白龍飛躍河川之時,千尋望向河水憶起與白龍相遇的經歷,白龍同樣頓悟自己最初的姓名“賑早見琥珀主”。《哈爾的移動城堡》中那扇木門連接著哈爾的過去與現在,木門身后的那片草原儲存著幼年哈爾的經歷,哈爾也是在此頓悟了未來的道路。種種記憶或生命的個體經驗,恰好是由人置身于某風景時產生的。宮崎駿的這種處理,有意或無意間產生了所謂的“詩意”。這種詩意,一方面指向人與風景的關系,人物生存于自然環境,而風景恰好喚起生命個體的原初經驗,同時見證著生命經歷的一切;另一方面,則指向了人的思索,經由風景返回于自身,重新審視周遭。這種以物觀物、物我和合的方式,恰好也反映了日本古典詩歌的創作路徑。日本古典詩歌俳句作為日本人內蘊豐沛情感的藝術形式,具有兩個基本的要素,即外在的景物與剎那的頓悟。諸如松尾芭蕉的“海暗了,鷗鳥的叫聲微白”與謝蕪村的“山是夕陽,野是黃昏的菅芒”、小林一茶的“露珠的世界:然而在露珠里——爭吵”等,以及山下一海以“道”“藝”“生”概括古典徘人詩意,這種詩意恰好產生于“外景”與“頓悟”的片刻游思之中。在宮崎駿電影中,這種由觀物引發內省的處理不計其數,始終以風景的書寫來思索人與自然共存的關系。

      文藝創作往往是個人的觀念、情感、經驗、想象力等諸多元素的混合體,在日本電影中,巧妙地運用風景早已成為日本導演們的自覺。無論是小津安二郎的“季題電影”,黑澤明的《羅生門》《夢》,溝口健二的《殘菊物語》《雨月物語》,還是巖井俊二的《情書》《四月物語》,北野武的《玩偶》《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海街日記》,抑或河瀨直美的《沙羅雙樹》、森淳一的《小森林》等,其風景的書寫要么與人物歷程相連,要么以風景假托命意與省思。若回歸其原點,不難發現這是日本人集體無意識中對于自然之力的敬畏。誠如中國科學院陳安教授所言,“日本和日本人外在的表象都來自他們多災的環境、災難類型的多變以及生命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無常”,由此逐漸發展出諸如“物哀”“侘寂”“幽玄”等審美觀念。

      盡管上述電影在故事主線、情節結構、敘事手法以及細節設置上,無不具有現代性意味,但其在故事內核上仍舊回歸于傳統,或植根于風景本身的生命力,這種“回歸”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反觀當下的一些影視劇,要么架空敘事,虛構場景,往往使其懸置于高空,忽略了作品的審美基點與文化根基;要么追求新意與視覺的精良,忽視細節所攜帶的人文內涵,致使內核不足。在以電影尋覓未來去向時,我們不妨且先停駐,回歸于生活各處,重新叩問來處與歸途。(熊傳麒)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面向社會長期征集優秀稿件。誠邀您圍繞文藝作品、事件、現象等,發表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評論意見。文章2000字以內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內容。來稿一經采用,將支付相應稿酬。請留下聯系方式。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投稿郵箱:wenyi@gmw.cn。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