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循環設計,讓“可持續”被看見
      來源:百度新聞 2023-07-06 10:59:31

      回收材料做的燈具,怎么可能這么美?第一次看到陳蔚然團隊設計的系列產品,人們通常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從表面來看,落地燈上富有流動感的紋路,常讓人誤以為是琉璃質地,實際上,這是設計師利用3D打印技術賦予回收塑料不同的顏色、表面肌理與質感。而將可持續的理念與3D打印技術相結合,讓那些被廢棄的材料被重新循環利用,用設計為其賦予新的生命意義和審美價值,便是“上旋設計”(Swirl Design)的創立初衷之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花瓶系列來自回收水桶、回收車燈料

      事實上,循環設計這一理念由來已久。它是20世紀80—90年代產生的一種設計風格,歷經幾十載的發展,這一領域的相關產品設計變得越發成熟。21世紀以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和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再生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循環設計逐漸成為各領域的重要趨勢。而循環設計主題,也成為各大設計盛會的重頭戲。2023年6月8—11日,陳蔚然就帶領“上旋設計”(Swirl Design)團隊,在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辦的亞洲權威設計盛會“設計上海”上,將他們的設計作品展現在世人面前。

      花瓶、落地燈、邊桌……這些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物品,都是通過回收材料設計制成的。這些作品,將循環設計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更與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密切的情感連接。

      以下是《科學中國人》對“上旋設計”(Swirl Design)品牌主理人陳蔚然的專訪。

      《科學中國人》:你是何時萌發出創立“上旋設計”(Swirl Design)品牌這一想法的呢?當時,創立這一品牌的初衷是什么?

      陳蔚然:這兩年可持續的話題趨勢逐漸由國家從上至下的減碳政策演變到群眾自發的社群行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像“多抓魚”“三頓半”這種有趣的循環互動之中。“上旋設計”的創立初衷就是以一種有趣、注重探索的視角去“玩”回收材料,并且通過設計把這有趣的過程和情緒傳達給觀眾。

      我們的宣傳口號是“Swirl is circular in movement”(上旋是動態的循環)。大家一般講循環經濟都會提到一個材料的閉環,是一個平面的圓形。我們希望把這個二維的圓形拉成三維的螺旋上升的動態趨勢,來表現對回收材料不斷地創新、實驗、再設計的過程。

      《科學中國人》:最初,你是怎么想到用廢塑料瓶和3D打印相結合打出燈具花瓶這一設計想法的呢?通過相關作品,你想要傳遞出怎樣的設計理念?

      陳蔚然:其實一開始我們給自己設定的課題就是利用回收材料進行再設計,并且通過設計把回收材料呈現的視覺價值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很多人聽到回收材料,都會覺得這是廉價的,我們希望改變人們的固有見解。甚至可以說,我們希望激發人們對回收材料更多可能性的遐想。

      我們用到的透明回收材料其實是來自回收的汽車車燈,藍色回收材料則是來自回收的純凈水桶。這種材料本身的特性相比其他3D打印材料要更透亮、更耐高溫,強度也更高,我們希望能通過3D打印技術把這些材料的特性表現出來。所以我們的花瓶、落地燈和邊桌都沒有經過任何的染色、噴漆、打磨等后處理。產品呈現的藍色漸變和像玻璃一樣的光澤度都是來自回收材料自身。《科學中國人》:這些設計產品可以在哪些場景中應用?

      陳蔚然:目前設計的藝術家具產品主要是用于家居環境。以后也會考慮用于公共區域,因為材料是耐磨耐摔的聚碳酸酯(PC)。

      《科學中國人》:相關作品的設計背后,有沒有什么難忘的故事?

      陳蔚然:為了讓丟棄的飲用水桶變成美麗實用的家居產品,我們走訪了全國可以使用回收材料進行打印的工廠,經過了將近兩年不斷的實驗、失敗、總結,終于在今年6月做出了第一批3D打印家具產品。在與不同工廠調試參數的過程中,我們也見證了很多工廠和我們一起成長。

      我相信正是對于3D打印工藝的深入研究和不斷調試,才讓最終產品擁有如此高的美學價值。

      《科學中國人》:對于環保與科技、設計理念的結合,你有怎樣的觀點?未來在團隊的相關作品中,是否還會沿用這些理念?

      陳蔚然:環保、科技、藝術是我們這個系列設計的核心。我們在項目初始就畫了3個圓,分別代表這3個詞,并期待我們最終的創作會落點在這3個圓的交疊區間。未來我們還會在這3個圓覆蓋的區域繼續探索,有的項目可能更偏藝術與科技,有的項目可能更偏環保與設計。希望在不同的方向深入探討之后再把概念進行融合,沒準會產生新的碰撞和創新。

      《科學中國人》:你是什么時候接觸到設計領域的相關工作的?學習設計是否源于最初的理想?

      陳蔚然: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進修工業設計,本科在清華美院,研究生在美國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

      其實早在清華學習時,我有跟導師劉新老師做很多可持續相關的項目。劉新老師是國內最早關注可持續設計的專家,我對可持續設計的啟蒙也是來自他的課程。

      到紐約之后,我的每個課題都還是在關注相關話題——有關注材料循環利用的設計,也有關注社會可持續改善流浪漢生活的設計;畢業設計則是聚焦文化可持續,用中國景德鎮陶瓷與科技燈光結合做了交互裝置。

      畢業之后我進入一家外企做產品設計師,我也一直從設計的角度關注環保和可持續在中國的趨勢,也在公司內部推過可持續趨勢報告。

      不論我身邊的環境如何變,我好像總是會被可持續這個話題吸引,這大概是我身為設計師希望完成對這個世界產生積極影響的使命吧。

      ▲由回收水桶料和回收車燈料制成的落地燈

      《科學中國人》:對于一名青年創業者而言,你的作品在“設計上海”第一次面世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基于相關作品的設計基礎及品牌的發展理念,未來你還有什么工作規劃?

      陳蔚然:這次我們用回收材料3D打印的作品在“設計上海”第一次亮相,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愛與關注。甚至有觀眾主動提出購買我們用于展示的不完美樣品。我們下一步是盡快將這個系列量產,不辜負所有期待我們產品的小伙伴。如今我們已做好新一輪創作的準備,下一個命題會更加具有實驗性和未來性,便于我們去繼續探索藝術、技術與循環經濟之間的關系。

      《科學中國人》:對于未來這一領域的青年創業者,你有怎樣的忠告或者建議呢?

      陳蔚然:對于“循環設計”這個領域,我們也是剛剛涉足的新人,不敢說有什么忠告或者建議吧。我希望能夠有更多優秀的、不同領域的年輕精英加入這個領域,大家一起創新合作,把循環設計真正做到落地的產品和生產鏈,也真正地傳播到不同的社區和社群。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