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粵東向海而興,粵西投資強勁,粵北綠色引擎
      來源:南方都市報 2023-08-07 07:01:03

      粵東,揭陽惠來資深港風車航拍圖。 南都拍客 張向良 攝

      粵西,湛江南三島深水網養殖基地。 南都記者 張志韜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粵北,清遠英德巖背村高山茶園,清明前后采茶忙。 南都拍客 吳文軍 攝

      高質量發展 粵東粵西粵北

      7月底,廣東21個地市的上半年經濟數據全部出爐。“嶺南水城”揭陽以GDP增速高達7.6%,領跑全省,成為最大“黑馬”。以揭陽為代表的粵東區域,在汕潮揭都市圈產業協同并進、資源優勢互補之下,展現出了強大內生力。

      粵西和粵北也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走出了各自的差異化發展路線。在廣東經濟發展的大盤中,粵東粵西粵北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支點作用,在海洋經濟、綠色農業、生態旅游等新方面動能十足。

      在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引導珠三角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有序轉移,堅定不移提高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廣東正在加快推進汕頭、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推動珠三角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有序轉移,加快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粵東4市

      向海而興,第二產業蓬勃發展

      位于粵東地區的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四座城市在今年上半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揭陽的GDP增速高達7.6%,在所有地市中摘得冠軍,領跑全省成為最大“黑馬”。除了增速“排頭兵”揭陽,汕尾、汕頭、潮州三市的GDP增速也分別達5.6%、5.2%、4.4%,展現出強大內生力。

      聚是一團火。綜合來看,粵東地區的強勁增長,離不開汕潮揭都市圈產業協同并進、資源優勢互補。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表示,揭陽、汕頭、潮州三座城市的產業和所有制結構都比較相似,雖然缺乏發展重工業的基礎,但輕工業是自身優勢,可以協同合作,釋放更大能量。

      這一特點與3座城市的第二產業成績單互為佐證。上半年,揭陽成績單中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第二產業增加值,其同比增速13.3%,遠超其他城市,也是各地市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中唯一一個增超兩位數的產業。同時,汕頭、潮州的第二產業也分別增6.5%、4.3%,在全省中表現亮眼。

      在陳鴻宇看來,汕潮揭都市圈的紡織服裝行業協同合作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揭陽普寧,紡織服裝從無到有、從有到強,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容納4000多家企業、超過40萬從業人員的千億產業集群。去年7月,揭陽普寧市被商務部認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內衣)”,汕頭的紡織服裝產業也名不虛傳。今年3月,第二屆中國·潮汕國際紡織服裝博覽會在汕頭博覽中心舉行,超500家海內外知名紡織服裝企業參會,展品涵蓋紡織全產業鏈,包括內衣、家居服、塑身衣、防曬衣、紗線、面輔料、設備等。展會上,9場大秀、20余場品牌發布秀輪番上演,成為汕頭紡織服裝產業的亮麗名片。

      “大型展會的舉辦為當地的服裝企業搭建了平臺。我們去普寧時了解到,像普寧的廠家都非常積極地參與,到汕頭的大型展會上尋求機遇,這是協同合作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相近的產業協同合作,助力當地打響了地域性品牌。”陳鴻宇說。

      同樣作為粵東城市,汕尾上半年也表現不俗,在全省增速排名第三,地區生產總值為635.42億元,同比增長5.6%。值得關注的是,汕尾人上半年“搞錢”進度拉滿,錢包正在越來越鼓。數據顯示,汕尾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聚焦汕尾,“向海而興”是其經濟增長的催化劑,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的GDP增速位列全市第一,文旅火熱帶動區域發展。上半年,紅海灣接待游客144.9萬人次,同比增長41%,帶動旅游收入約8.47億元,同比增長22.4%,過夜游客48.1萬人次,同比增長1272.6%。

      粵西3市

      競合發展,特色農業、海洋經濟齊頭并進

      在粵西三城湛江、茂名和陽江,其GDP增速雖不及全省增速5%,但各有亮點。茂名的特色農業,湛江的海洋經濟以及陽江的投資增速領跑全省,均展現出了蓬勃的發展活力。

      今年上半年,茂名地區生產總值達1831億元(同比增長2.9%),總值居粵東粵西粵北首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313億元(同比4.90%),總值位居廣東省之首;農業牧漁業總產值達到3953.42億元,增長4.8%;其中林業增速最大達到14.0%。

      茂名第一產業穩健增長的背后,離不開堅持地區特色高質量農業的發展。在農田建設上,茂名持續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產業培育和產業升級,以穩政策、穩面積為主線,切實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總產量連續十年穩定在140萬噸以上,穩居全省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廣東糧倉”。

      在特色農業上,茂名力抓品牌強農,樹立現代農業標桿。經過多年努力,茂名荔枝、羅非魚等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已積厚成勢,實現特色產業集聚成勢、全鏈發展、高質高效。

      湛江在地區生產總值上緊隨茂名之后,達到1745億元(同比增長3.1%),其第一產業增加值也僅次于茂名。但湛江的產業發展中,更多的依托于第二產業的后勁,今年上半年其第二產業增加值727.55億元,位居粵東粵西粵北首位。

      湛江第二產業的發展,憑借的是豐富的海洋資源。湛江是海洋大市,三面環海,海岸線長1556公里,占廣東省海岸線的三分之一。湛江以規劃建設廣東湛江臨港大型產業集聚區為牽引,打造廣東沿海經濟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隨著臨港工業不斷壯大,綠色鋼鐵、綠色石化、綠色能源日漸成為湛江的支柱性產業。

      再將目光投向陽江,今年上半年,最為亮眼的數據莫過于其投資增速,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2.70%,位居全省第一。其增幅比一季度提高53.1個百分點。從產業來看,其投資增速的拉動力主要來自于第一、二產業投資,分別增長253.2%、108.7%。第二產業中,工業投資增長103.5%,制造業投資增長41.8%。

      有投資,才有未來、有動力。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到陽江農業和工業未來發展的強勁動能。在2022年,陽江市在鄉村振興方面,全市規劃建設11條鄉村振興示范帶,總長度323公里,投資了25.96億元。

      工業上則聚焦海洋經濟,陽江市向海圖強,做好海洋漁業發展,抓住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范區的契機,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其中,陽西青州島風電融合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是全國最大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陽江市還是著名濱海旅游城市,擁有中國十大最美海島,為其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動能。

      粵北5市

      “綠了生態,富了口袋”,點燃“綠色引擎”

      今年以來,隨著“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深入推進,全省各地以“綠美廣東”為引領,生態文明建設跑出“加速度”,點燃了綠色發展的新引擎。廣東北部生態發展區是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該區域包括廣東北部生態發展區韶關、梅州、清遠、河源、云浮5市。

      事實上,綠色是上述粵北5市發展的底色。以素有“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美譽的河源為例,身為農業大市,河源正在打造現代生態農業的“聚寶盆”。今年上半年,河源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8.43億元,同比增長6.0%;全市茶葉產量5927噸,增長10.7%,盆栽產量425.8萬盆,激增99.8%。煥發勃勃生機的新農業,正在成就不一樣的河源!

      不惟河源。亦是作為農業大市的梅州,沃野千里,物產豐饒。今年上半年,梅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9.31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比第一季度提高1.6個百分點。其中,“中草藥材產量0.74萬噸,增長28.6%;木材采運產量28.08萬立方米,增長163.7%”,尤為亮眼。此外,電子信息等五大支柱產業增長7.4%,比第一季度提高4.2個百分點。梅州,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加速邁進之時,也為工業發展增添了一抹綠色。

      事實上,近年來,粵北生態發展區在綠色發展上采取了諸多行動,成就斐然。2020年,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共同簽署了《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合作框架協議》,達成十條共識(又稱“丹霞山共識”),積極探索區域協調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子。

      “這5市也都出臺了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實施方案或意見,成立綠美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形成了生態建設的機制。以林長制為抓手,加大力度造林綠化、保護森林。此外,云浮市將幾個市屬國有林場聯合打造成一個林業資源平臺,支持金融機構參與云浮市林業建設;河源市積極開發林業碳匯產品,掛點深圳排放權交易所銷售,助力林農增收。韶關、梅州等市提出全域創建國家森林縣城。”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過,一直以來,綠色發展面臨的一個大的挑戰是,如何與經濟協調發展。那么,上述5市如何解決這一挑戰?如何以綠色發展來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彭澎說:“今年上半年,在GDP同比增速上,除了河源、梅州基本上與全省持平,其他3市都低于甚至大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何讓5市體驗到真正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還需要在財政轉移支付、鄉村振興、碳匯交易、對口幫扶等方面下功夫。”

      出品人:戎明昌 劉江濤

      監制:田霜月 王瑩 謝江濤

      策劃:李穎 李平 郭銳川 陳實 李海華 關健明 

      執行策劃:任先博 戴越 胡懷軍 何永華 唐建豐 劉輝龍 汪建華 方軍 柯曉明

      統籌:程洋 柴華 梁錦弟 江英 劉寅杉

      采寫:南都記者 李海華 嚴兆鑫 程洋 徐勁聰 陳培均 楊亮 吳璇

      曾奕靜 路漫漫 盧亮 王玉鳳

      曾育軍 呂婧 胡利超 彭樂怡

      楊振華 劉賢沛 關婉靈 劉常源

      編輯:黃亞嵐 董淑云 史明磊

      設計:張博 何欣 嚴麗萍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