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獨立 穿透
可貴警鐘與精進號角!
【資料圖】
作者:夏逢
編輯:茂貞
風品:彥規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資本市場建設一直在路上。
伴隨A股步入全面注冊制時代,市場擴容給券商業帶來發展春天的同時,也更考驗其執業質量、規范性、綜合業務力。
早在2023年3月,證監會《關于2022年首發企業現場檢查有關情況的通報》就強調,嚴格落實“申報即擔責”監管要求,壓嚴壓實發行人的信披第一責任及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責任,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提升投資者權益保護水平。
在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委員付立春看來,全面注冊制下,券商投行業務面臨更高要求。此前多為審核制下的渠道性業務,今后競爭將更趨向全業務鏈化、規范化、專業化。券商間差距也會愈發明顯,未來在提升自身專業度、加強內控、人員培訓等方面都需系統性完善。
簡言之,想立足新周期、分羹新紅利,從業者靠天吃飯、躺贏已是過去時,需要“修煉內功”、才能笑看洗牌當好“守門人”。想來,近日一批監管罰單的公布,良苦用心亦在于此。
1
千萬級罰單VS雙增開門紅
投行業務曾按“暫停鍵”
仍在恢復元氣
7月17日,因在保薦項目服務中未盡勤勉盡責,出具含有虛假記載文件,廣發證券被證監會罰款1021.70萬。
具體涉及美尚生態 2018 年非公開發行股票提供保薦(主承銷),包括核查大額銀行存款賬戶程序設計不到位,對美尚生態銀行存款函證程序執行不到位;對應收賬款的函證程序、盡職調查程序執行不到位;對2018年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募投項目走訪程序執行不到位;對美尚生態重要銀行借款合同查驗不到位;對美尚生態申 請文件、證券發行募集文件中無證券服務機構專業意見支持的內容,未獲取充分的盡職調查證據和作出獨立判斷。
就在今年3月,廣東證監局還對廣發證券員工郭鎮、沈超文分別采取警示函措施。具體因在未經公司審核通過情況下,將個人研究草稿提供給銷售人員,銷售人員發送給公司外部人員,最終造成不良影響。
拉長維度,廣發證券迄今最大罰單,當屬陷入康美藥業造假案漩渦。
2020年7月,廣發證券被廣東證監局暫停保薦機構資格6個月,投行業務一度按下“暫停鍵”。直到2021年6月才迎來解禁后首單IPO項目。
受此影響,2020年和2021年,廣發證券投行業務收入分別下降54.26%、34.28%。2020年,投行業務排名由行業第九大滑至第33名。
2022年,廣發證券營收251.32億元,凈利79.29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6.62%和26.95%。當年公允價值變動收益-21.83億元,成最大拖累項。
分業務看,投資銀行業務營收6.02億元,同比增加38.2%;財富管理業務營收111.02億元,減少18.64%;交易及機構業務營收28.66億元,減少58.27%;投資管理業務營收99.43億元,減少21.47%。
即便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大增,與2019年規模相比,依舊有超五成降幅,遠沒恢復元氣。
2018年至2022年,投行業務營收為12.04億元、14.49億元、6.63億元、4.36億元、6.02億元,可見2020年是一個分水嶺,蹣跚回血中,亦折射了堅守合規紅線的重要性。
對于罰單,公司在投資者這互動平臺上表示,2023年,廣發證券將強化投行項目合規風險防控,全面提升執業質量,嚴格恪守“看門人”責任。
2023 年一季度,廣發證券營收約 64.77 億元,同比增加 35.69%;凈利約 21.57 億元,同比增加 65.58%。強勁增勢堪稱開門紅,可喜可賀。
誠然,相比動輒幾十億的盈利,千萬罰單不過滄海一粟,且具有滯后性不代表當下情形。但透出監管意愿、暴露的自身內控漏洞,仍值企業反思、警鐘長鳴。
畢竟合規嚴謹,是券商的基本功、基本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尤其是業績反轉、形勢大好時更要居安思危、扎牢內控籬笆。
2
年內8張罰單、又遇自律調查
業績雙降 換帥能解?
類似考量的,還有一周收兩罰的國融證券。
7月18日,內蒙古證監局連發罰單,直指國融證券研報業務存在制度規定不完善及執行不到位;證券研報制作不審慎等問題。
具體涉及:未及時更新完善證券研報業務內管制度,在研究池管理等方面的內控管理有效性欠缺,研報質量控制和合規審查不足,對第三方刊載或轉發公司研報管理不到位;個別研報存在內容表述不嚴謹、分析與結論邏輯一致性不足、未注明引用信息來源、底稿不完整等情形。
而在一周前,7月12日,國融證券剛因公司合規管理制度體系不完善等問題,被出具警示函。據悉,其以“財務顧問”名義實施蒲公英項目過程中,未制定相關合規管理制度規范員工展業行為。內蒙古證監局表示,上述情況違反多項規定。
若將視線拉長,僅2023年以來,公司就收到多張罰單。罰因包括投行業務違規、營業部內控不完善、經營管理混亂等問題。
如1月5日,因債券業務整體風險管控不足、個別項目對發行人募資使用監督不到位、內核機制執行不到位等問題,被內蒙古證監局責令改正。
2月4日,因內部控制不完善、經營管理混亂的問題,國融證券沈陽惠工街證券營業部被責令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
此外,5月31日,因相關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和交易環節涉嫌存在違規行為,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對國融證券發起自律調查。
2022年6月,公司還因投行業務被連開三張罰單。主因在擔任上海富控互動娛樂股份有限公司出售上海中技樁業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財務顧問過程中,未對標的資產的收入、關聯交易及上市公司的對外擔保等情況進行審慎核查。
2022年12月,國融證券貴陽永安寺街證券營業部及涉事證券經紀人吳波、羅均強被出具警示函。具體因存在委托他人從事客戶招攬、將開戶二維碼交由他人協助開戶,并要求賬戶持有方按指示進行基金交易,承諾承擔投資損失的行為,反映出營業部合規管理不到位,未嚴格規范員工執業行為。
不難發現,上述罰單有二次“翻車”現象。如何痛定思痛、扎牢風控籬笆、避免罰而再犯是一個靈魂考題。
當然,罰單有滯后性,不代表當下情形。在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違規情況多發,一方面與公司內部風控和合規管理不到位有關,另一面也與券商生存壓力加大以及行業競爭加劇而導致的企業內控與合規工作主動或被動松懈有關。
不算多夸言。聚焦國融證券業績明顯承壓。
2022年營收6.98億元,同比下降51.63%;凈利由盈轉虧,共虧損2.57億元,同比下降182.68%。據中證協統計,國融證券營收、凈利潤均排在70名開外,處于券商中下游。
細分業務,投行業務收入2.17億元,同比下降38.53%;投資收益1.57億元,下降76.71%;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從2021年盈利0.14億元,變為2022年虧損0.92億元。
據中證協發布的2022年證券公司公司債券業務執業能力評價結果,國融證券僅獲得C類評級,排名靠后。
2023年6月,掌舵7年的董事長侯守法因個人原因辭職,原總裁張智河接棒,原副總裁劉翔任總裁。
都說新人新氣象,此番換帥能否給企業的合規性、成長力帶來新變新顏,外界不乏期許。
柏文喜認為,對于國融證券這樣的中小券商,凈利虧損可通過梳理企業戰略,確定細分領域的相對競爭優勢,并集中資源塑造和強化這一優勢來提升生存與競爭力,進而提振業績。
未完待續……
本文為首財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