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原發性的心臟病如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均可能導致心力衰竭,還有一些病因也可間接導致心力衰竭如甲亢、糖尿病、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壓等。
(資料圖)
勞累:過度體力勞動或情緒激動。
心律失常:心跳過快,尤其是房顫。
體液負荷增加:輸液過多過快或飲食中鈉鹽攝入過多。
原有心臟病惡化:如冠心病病人出現新發的心肌供血不足,風心病患者出現風濕活動。
用藥不當:如不恰當使用洋地黃類藥物。
呼吸困難
心衰患者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感覺上氣不接下氣。病情較輕的患者僅在體力活動后出現呼吸困難,休息后可以緩解。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休息時也感到呼吸困難,甚至有些人會在熟睡時突然憋醒,感到窒息,被迫坐起來才會好過一點,這種癥狀叫做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
乏力、疲倦、心慌、頭暈等
由于心臟泵血不能滿足大腦、肌肉等組織器官的需要,心衰患者常常感到乏力、疲倦 、運動耐量減低、頭暈等
雙下肢水腫、腹脹、食欲減退
由于血液不能順利回流到心臟,心衰患者常常會出現身體低垂部位如雙下肢的水腫,出現胃腸道淤血導致腹脹 、食欲減退。
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是心力衰竭常見的病因 ,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可有效延緩心力衰竭發展進展。
戒煙、戒酒、控制體重。
避免勞累、受涼、過飽。心衰患者應減少重體力活動,避免受涼及各種感染,避免飲食過 飽,以免加重心臟負擔。
低鹽飲食。心衰患者應當低鹽飲食,推薦每日鈉鹽攝入量不超過 5g,少吃或不吃腌制品、咸菜、榨菜等高鹽食物。
控制液體入量。心衰患者應當控制液體(包括水、湯、牛奶等)入量 ,根據個體每天排出液體量調整,基本達到出入平衡或負平衡 。
嚴格遵醫囑服藥,不隨意停藥和更改藥物劑量。心衰藥物的調整需要??漆t生根據心率、血壓、肝腎功能等情況進行調整,心衰患者切不可隨意停藥或更改藥物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