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9日,王傳福帶領比亞迪實現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成為首個達成這一里程碑的中國品牌,置身于汽車產業百年變局之中,王傳福堅持“技術為王”,在新能源賽道上演“加速度”,成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最佳注腳,也讓我們一起見證中國品牌的力量。
比亞迪能走到今天這種高度,與集團創始人王傳福的遠見卓識密不可分,既敢于抬頭追夢,繪制綠色明天的藍圖,又能腳踏實地,專注于技術創新,引領中國新能源汽車傲立世界潮頭。
(相關資料圖)
2003年1月,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正式進入汽車行業。一時間,各種驚訝、質疑,紛至而來,認為一個做電池的企業無法做汽車。但王傳福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也并沒有退縮,而是堅持把電池的技術和汽車的技術進行聯動,開發新能源汽車、開發電動汽車,這也是比亞迪進入汽車業的初衷。
自2003年開始造車以來,在王傳福的帶領下,比亞迪憑借前瞻的視野、精準的戰略、持續的技術創新,不斷挑戰不可能,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第一”,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導者。
王傳福看重的“發展安全”,改變磷酸鐵鋰電池的缺點,大膽地嘗試了“結構創新”——用厚度僅為13.5毫米的電芯組合為細長“刀片”,“刀片”橫向拼接組成了動力電池包。這樣一來,刀片電池電芯到電池包空間利用率提升50%,體積比能量密度提升50%,在安全、成本、能量密度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刀片電池具有高安全、長壽命、高續航等特點,不含鎳、鈷金屬,通過行業最苛刻的針刺試驗,獲得了市場高度認可,幾乎以一己之力把動力電池行業重新拉回發展正道。所以,“品牌,本質上是產品和技術積累起來的,最終還是看產品和技術。”
長期以來,比亞迪堅持DM混動與EV純電“兩條腿、齊步走”的戰略,在不斷積淀中實現了核心技術的跨越式發展。2021年,比亞迪推出的超級混動系統DM-i,成為加速推進新能源取代傳統燃油車的技術突破口,今天,DM-i技術依然是業內最為先進的技術之一。
憑借多年對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DM-p王者混動、e平臺3.0和CTB電池車身一體化等純電動與插電混動兩種動力核心技術的鋪墊,比亞迪最終迎來了技術、產品和市場的同時爆發,新能源汽車行業首創分布式驅動結構---易四方和行業首個新能源專屬車身控制系統---云輦,更加讓人相信比亞迪的科研能力和技術實力。
科研能力離不開科研投入。2021年,比亞迪研發投入為106.27億元,同比增長24.20%;研發人員數量約4.04萬人,同比增加31.52%。2022年,比亞迪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已達108.70億元,同比增長107.69%。研發上的不斷加碼,使比亞迪在技術創新的驅動下蓬勃發展。目前,比亞迪在全球累計申請專利3.8萬項、授權專利2.6萬項,肩負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構建“電動車治污,云巴治堵”的綠色大交通體系,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作為創始人,王傳福既敢于追夢,又能腳踏實地,建立了比亞迪崇尚技術、善解難題、堅持前行的特質,在公司屢創輝煌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企業家的嶄新形象。不管是從技術水準、品牌價值、供應鏈體系、市值體量任何一個角度考量,比亞迪已經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絕對的“領軍人物”。可貴的是,企業仍然在堅持踏踏實實辦實業、心無旁騖搞創造。
用技術創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比亞迪一直踐行的品牌使命。諸多行動和成績表明,比亞迪正在積極擁抱全球,參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相信隨著比亞迪在海外市場持續推進,憑借其在新能源領域的深厚積淀,足以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全球競爭力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最后,以王傳福的寄語作為結束:“當前,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滾滾浪潮,新能源汽車代表了綠色、創新、開放等新發展理念,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契合了把經濟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戰略部署。站在新起點,比亞迪將扛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堅持用綠色技術和產業,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全球經濟的綠色復蘇貢獻力量,走出一條從自主創新到全面開放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