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麥肯錫:大保險行業應發揮整合式優勢 有效應對居民養老現有不足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023-08-17 16:56:34

      8月16日,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今日《麥肯錫中國養老金調研報告——擁抱老齡化時代:保險機構參與中國養老保障的整合式探索》(以下簡稱《報告》),從養老意識、養老儲備、產品偏好和提供方偏好四大維度評估國內居民退休養老現狀及未來趨勢。

      《報告》指出,中國人口老齡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預計到2027年,中國將從一個“老齡化”社會快速轉變為“老齡”社會。

      在國內人口加速老齡化、經濟復蘇乏力和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等多重挑戰下,我國養老事業正呈現出家庭功能弱化、養老服務支付渠道不足、農村養老服務種類少且供給短缺、城市養老服務結構失衡等諸多問題。


      (相關資料圖)

      仍需政府、市場與社會三大主體通力合作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國區保險咨詢業務負責人吳曉薇對記者表示,解決老齡化進程中的問題,離不開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通力合作。

      “隨著收入更高的新一代老年人步入老齡階段,我國老年人的平均消費能力將進一步提高,預計未來老年人的養老支付能力將隨著養老需求不斷增長而快速提升。”吳曉薇分析指出,“對此,市場多元主體應積極參與這一進程,通過各行業的有機結合,激發市場活力。與此同時我們認為,橫跨保險、健康、養老、資管等經營資質的大保險行業在與客戶構建信任、提供復合型康養產品、構建康養生態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整合式優勢。”

      《報告》顯示,我國居民對退休時的財務狀況普遍期待較高,然而現實卻略顯“骨感”。

      有70%的受訪者希望達到與退休前相當的生活水平,并愿意拿出較高比例收入作為退休養老儲備。然而,當前“個人養老金”普及率高但購買率偏低,國內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了解度已達80%,但是實際購買率僅為8%。

      吳曉薇表示,當前,居民養老準備存在信心、規劃、儲備三方面不足,而缺乏緊迫感被列為“準備未達預期”的首要原因。因此,金融機構在加強市場教育時需更加注重“緊迫感”的宣導,推進從“了解”到“購買”的轉化。

      《報告》顯示,與購買理財產品不同,受訪者在購買養老金融產品時,更信賴、也更傾向于選擇銀行、保險、券商及基金公司等成熟金融機構,這四類機構成為最受客戶青睞的“前三大渠道”。面對養老這個長期且復雜的課題,客戶信賴十分關鍵,而擁有廣大代理人隊伍的保險公司在提升客戶認知、構建“人與人”的信任感方面更具有優勢,是構建我國多層次、多支柱養老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和領航員。

      金融機構應加快搭建“客群驅動”模式

      為了充分發揮渠道優勢,金融機構應在客戶觸達、產品設計、附加服務等全業務模塊緊扣細分客戶需求,以“客群驅動”模式,真正成為客戶養老退休整體解決方案的合作伙伴。

      一是客戶觸達。《報告》指出,銀行作為個人養老金的開戶機構,有最直接的觸達場景;保險公司及其代理人則在與客戶建立信任關系和提供更為廣泛的康養服務方面有著天然優勢;資管機構擁有更強的投資能力,與受訪者看重的資金收益關系較大。因此各類金融機構在多渠道觸達客戶時需要充分結合自身優勢,明確表明自身價值主張,實現從“賣”產品到產品“被購買”的轉變。

      二是產品設計。《報告》指出,從調研反饋來看,55%的受訪者選擇3~5年后可取的中短期養老金融產品,同時約25%的受訪者(特別是稅前年收入在66萬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對長期產品有明顯偏好。從這個維度來看,個人養老保險產品有“保險期限不短于5年”的強制約束,更符合偏好長期投資的高收入者需求。疊加利率進入長期下行趨勢、銀行理財及公募基金等產品收益率下滑等因素,保險公司豐富的長期資金管理經驗、較為成熟的跨周期大類資產配置模型、專業的投資運營團隊和健全規范的風險管理體系,可為養老客戶實現資產的長期保值增值。

      三是附加服務。《報告》指出,在養老健康及相關附加服務方面,保險公司具有突出優勢。險企具備金融產品設計、長期資金投資以及自建/合作的康養服務等優勢,是康養產業生態的連接者和資源整合者,也是保險公司相對于其他金融機構的核心優勢。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徐煒表示,縱觀客戶觸達、產品設計、附加服務等業務模塊,細分客群之間存在明顯的偏好差異;金融機構需更加具體地為目標客群打造量身定制的產品,并提供緊扣客群需求的渠道及增值服務,成為客戶養老退休的整體解決方案合作伙伴。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

      圖片新聞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