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中國城池史——安徽省碭山縣
      來源:紅五百科 2023-08-22 23:04:17

      碭山,以其山出產“文石(碭字意:有花紋的石頭;文石也指代硯石)”而得名。春秋戰國時為宋國碭邑,后宋為齊、魏、楚瓜分,碭地屬魏。

      民國初碭山縣城廂圖


      (資料圖)

      秦統一天下后設碭郡(治睢陽縣),碭縣(今河南永城市境內以北)。郡、縣均以碭山得名。而今日之碭山縣城在當時為下邑縣,今日之夏邑縣城當時為栗縣。故而清代縣志中說“沿革多以代異,而封域亦盡變矣。”

      秦代 碭郡 碭縣 下邑

      漢高帝五年,封彭越為梁王,改碭郡為梁國,建都定陶,文帝時遷都睢陽。此后歷經兩漢(略過呂后和王莽),梁王換了一茬又一茬,梁國轄縣也時常增減,但碭縣始終隸屬其下。東漢建初四年,梁國遷都下邑縣。

      抗戰時期日軍占據下的碭山縣城,城墻頗具規模

      抗戰時期日軍占據下的碭山縣城,遠處可見敵臺

      三國時,曹魏黃初中廢梁國為梁郡,屬徐州。晉武帝太始元年,大肆分封宗室諸侯王,復置梁國。太康元年碭縣被廢,其地并入下邑縣。永嘉之亂后,中原地區因戰亂導致行政建置徹底混亂,興廢時常有之。南朝宋時,廢梁國恢復梁郡,復置碭縣;南朝齊碭縣再度被廢。

      徐州會戰后的碭山縣城南門

      北魏孝昌元年,下邑縣遷治到原栗縣故城,為臨渙郡治。次年,碭郡、碭縣均被恢復。碭縣治于魯城,碭郡治于原下邑故城,梁郡則遷治回了睢陽縣。到北齊時,碭郡、碭縣又被廢除,并新設安陽縣(治麻城)。

      碭山縣城東門外甕城

      隋開皇十八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大業六年,新設永城縣(治馬浦城),碭山、永城二縣以芒碭山為界,碭山縣治北遷至下邑故城。

      唐代 碭山 下邑 永城

      金興定年間,因水患碭山縣城被淹沒,于是遷治虞山之南的保安鎮(屬永城縣,隋唐時名為山城集,北宋時改設保安鎮,也叫鳳凰城,從山城集和鳳凰城兩個名字可見當地是有城池的,推測可能是南北朝時遺留的碭縣故城)。

      刻有“大中十三年宋州碭山縣尉袁府君磚記”的唐代官磚

      元至元年間,碭山縣遷回舊址,但并未建筑城池。明正德八年,知縣李金建筑土城,設門五座。嘉靖中,重修土城,并種植柳樹于護城堤上,嘉靖二十六年增筑護城堤,并多植柳樹以為屏障。但嘉靖四十一年,洪水仍是沖陷城堤,縣治被迫遷至小神集,三年后方才遷回。

      嘉靖年間徐州志中的碭山城圖,萬歷二十六年,此城被洪水徹底沖毀

      隆慶年間,知縣王廷卿重創筑城,將城墻加高至一丈八尺,基寬三丈。萬歷二十六年,洪水再度沖沒城基,城池蕩然無存。知縣熊應祥遷址舊城西的秦家堂重筑城池。新城高一丈五尺,基廣三丈,周長八百四十丈二尺,設城門四座各有城樓:東門景云,西門瑞洛,南門永保,北門企寧。南門東西各有水關。萬歷四十八年,改建磚城,修四門城樓,增筑羊馬墻(護城河靠城一側駁岸建高墻,多見于北方,防止冬季敵兵趁護城河結冰直接穿過)。

      1936年國民政府陸軍部測繪碭山縣城

      碭山縣城大致范圍示意

      清康熙三十七年、乾隆三十八年有兩次大修,尤其是乾隆三十八年修葺,四門城樓被改成了雙層宮殿式,巍峨壯觀。

      抗戰后期的碭山縣全圖

      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國軍102師在碭山縣阻擊日寇西進,此戰中碭山縣城遭受極大的破壞,此后逐步頹廢,解放后城墻被拆除,但古城格局得以保存,城池肌理清晰可見。

      1944年左右美軍航空測繪的碭山縣周邊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