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山西小伙騎行東南亞:用“車輪”尋覓“海內知己”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4-06-10 13:47:34
      中新網太原6月9日電 題:山西小伙騎行東南亞:用“車輪”尋覓“海內知己”

      作者 楊佩佩 楊杰英

      一人,一單車,山西小伙張照亮從中越邊境廣西東興口岸出發,騎行了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歷時四個多月騎行8000多公里,慢節奏的“深度游”讓他融入當地,感受中國與東盟文化交融的魅力。

      2024年2月3日,張照亮正在東南亞國家騎行。受訪者供圖

      今年29歲的張照亮從大學時期開始接觸騎行,大三那年,他便騎行東北。2019年大學畢業后,張照亮用兩年半時間騎行中國五分之四的地級市,騎行總里程近6萬公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我而言,騎行是探索世界,了解自我,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

      被問及為何選擇騎行東南亞時,張照亮說,東南亞國家與中國一衣帶水,中國也連續多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在地緣上不可忽視,自己比較感興趣。同時,在廈門工作期間,他了解到中國人“下南洋”的歷史,想要實地探訪生活在東南亞的華僑華人。

      2024年1月1日,張照亮準備好騎行裝備和護具,獨自一人踏上騎行東南亞之旅。在越南廣寧省下龍市的博物館看到漢唐時期的明器、在柬埔寨被當地民眾邀請參加生日派對、在馬來西亞過開齋節……其間,他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一路騎行的見聞和趣事。

      2024年1月9日,張照亮在越南河內拍攝的文廟——國子監。張照亮攝

      “在東南亞騎行,天氣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每天都是高溫暴曬,時而有驟雨。全程以露營為主,很少住店,有時候會露營在風光旖旎的地方。”張照亮說,每進入一個國家,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同時也打破傳統思維模式,不斷刷新他的認知。

      東南亞國家中,張照亮對越南有著特殊情結,這源于“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相傳,王勃遺體埋葬在越南藍江左岸,當地民眾出于對他的崇敬,為之雕像、修祠,作為紀念。張照亮騎行至王勃廟,在此尋覓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才氣。騎行跨過藍江大橋,望著藍江水想象當年王勃抵達這塊土地的情景。

      在越南為數不少的古建中,到處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漢字。建造于公元1070年的文廟——國子監是河內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越南第一所大學,里面供奉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先賢。

      張照亮在國子監遇到一名越南女孩,在參拜孔子后,女孩用漢字寫下自己的心愿:“我希望明年可以到中國留學,上海等我,楊慧英”。這讓身處異鄉的張照亮感慨萬千,“越南有完備的儒學教育體系,在當地深受推崇,很多學生和家長在考前都會來此參拜。”

      騎行至老撾首都萬象,中國援建的公路、鐵路,讓張照亮感受到中國和老撾建立的深厚友誼。張照亮介紹,騎行在13號公路上,了解到這條貫穿老撾南北的公路是中國援建的。在萬象參觀的第一處建筑便是萬象火車站,看著“瀾滄號”列車奔馳在中老鐵路上,自己很是激動。

      2024年4月25日,張照亮在印度尼西亞拍攝的關帝廟。張照亮攝

      “印度尼西亞是我騎行東南亞的最后一站,在首都雅加達的唐人街,意外發現一條小巷的牌坊寫著‘關帝廟’。在東南亞,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廟。”張照亮說,那是一座由當地華人建造的南靖關帝廟,其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門口墻壁繪有桃園三結義彩塑。

      張照亮告訴記者,此次騎行收獲頗多,探訪東南亞重要的歷史遺跡,了解各個國家的歷史發展脈絡,探索古代文明烙印,以及與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以后有機會,我還想騎行萬里茶道、絲綢之路等路線。”(完)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