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祛除虛假浮躁之風,才能避免學術會議成為招搖撞騙者的名利場,回歸學術交流的本質與初衷。
據新京報報道,7月4日,遼寧省錦州市林業和草原局就該局工作人員魏新河以“遼寧理工大學教授”等身份參加學術會議一事發布通報,目前,魏新河已被停止工作,因涉嫌招搖撞騙罪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至此,這起“出圈”的鬧劇迎來了終局。之前一度混跡于國內眾多學術會議的“魏教授”,也就此跌落塵埃。讓騙子顯露原形,為學術挽回顏面,無疑是激濁揚清、正本清源之舉。
這件事自發酵以來,公眾在嘲笑、痛恨騙子教授的同時,也每每發出靈魂追問:身為一名地方林草局的職工,居然頂著大學教授的名頭,十余次參加學術會議,并被確定在分論壇登臺演講,其所編造的論文不僅入選論文集,還曾在某法治文化論壇征文評選活動中獲得三等獎,他是怎么做到的?
畢竟,魏新河參加的學術活動,不乏“鄉村振興”主題等嚴肅的學術議題。可見,像“魏教授”這樣,靠招搖撞騙、抄襲拼湊論文躋身堂皇的學術殿堂,除了膽大、僥幸之外,也再次暴露了當下一些學術會議的機制性漏洞。
舉辦一場學術會議,本意是為了加強學術交流,促進學術進步,提高學術水準。這就要求主辦方把各項準備工作做細做實,包括主題確定、論文征集與評審、參會人員資格審核、會務籌備等,看似都是具體事務,卻關系到會議的質量與成色。
一般而言,參會人員的學術見解可能存在不同,學術水平也有差異,這些都情有可原。但如果多個嚴肅會議都混進了假教授,只能說,時下的學術會議組織實在是太潦草了。
媒體披露的一個細節,就令人深思:某學術會議一名會務告訴記者,活動不會支付參與者費用,也不需要參與者交費,不會嚴格審核參與者的身份,只要論文合適就會被允許參加。
這一方面表明會務組織的粗枝大葉、疏忽大意,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當下學術會議過多、過濫的現狀。為辦會而辦會,為論文而論文,其結果只能是愿來者就能來,大家一起做局,這就給“魏教授”留下了招搖撞騙的機會。
事實上,近年來,類似“魏教授”現象并不鮮見。比如,有人假冒“北大教授”四處參加會議并講話,也有人冒充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項目專家,對外發送名片。形形色色的冒牌貨到處混臉熟、搞關系,給學術會議注水,把學術環境搞得烏煙瘴氣。
有人說,魏新河自帶干糧參加學術會議,目前看,似乎并沒有撈到什么講課費、咨詢費、顧問費等。然而,看問題不能這么看,學術就是學術,容不得半點虛假。名為利之媒,先有了名頭,接下來就可能變現;何況,獵名之惡,本身也會劣化學術生態,敗壞學術風氣。
學術會議不能辦成“水會”,要把會議辦好,辦出精氣神來,還是要杜絕敷衍浮躁之氣,立足于學術本身。
至今,仍有不少人欣賞1984年的莫干山會議。那場會議成功的要件之一,就在于憑論文水平確認代表資格。而其會議準備時間,更是長達9個月。
正因為準備充分,嚴守學術底線,這一會議才能直面社會改革基本問題,匯聚思想能量,被稱作“經濟改革思想史的開創性事件”。
此次“魏教授”被打假,也提醒,是該反思反思當下的學術會議了。
一戒急功近利,學術自有學術的規律,來不得立竿見影,不妨多一些“沉潛往復,從容含玩”;二戒浮躁盲目,任何會議均應對應著現實或理論上的某個問題,有問題意識,才能有的放矢;三戒敷衍塞責,這就要求嚴格辦會程序,嚴格審核參會人員的資格,評估論文的質量,真正把會議辦出水平來。
說到底,惟有祛除虛假浮躁之風,才能避免學術會議成為招搖撞騙者的名利場,回歸學術交流的本質與初衷,才能真正促進學術進步與知識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