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記者 牛琳
繪畫版《耿村民間故事》即將出版,這讓藁城區文化館副館長、藁城區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李倩甚是欣慰。
多年來,當地致力于中國國家級非遺耿村民間故事的保護與傳承,迄今已整理出近7000萬字耿村民間故事相關文字資料,卻沒有一部兒童類相關讀物,這一直讓李倩感到頗為遺憾。
“繪畫版《耿村民間故事》面向的讀者是中小學生,共收錄40個耿村民間故事,每個故事配有三至四幅原創插畫,直觀、形象、有趣。”李倩說。
有“中國故事第一村”之稱的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常安鎮耿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故事王國”。據考證,4000多個民間故事被耿村人世代口頭傳承,已有600多年的流傳歷史。2006年,共6部、約200萬字的《耿村一千零一夜》出版發行,書中收錄耿村村民110余人講述的神話、傳說、故事作品1100余篇,被譽為“中國版《一千零一夜》”。
現有380余戶、1300多人的耿村,迄今共發現故事講述者240多人,年齡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十來歲。其中,有22個大型民間故事講述家和33個中型民間故事講述家。
6月19日,在石家莊市藁城區常安鎮耿村,耿村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王發禮(中)給村民們講故事。 陶藝 攝
據記載,耿村古為中山國地,明太祖朱元璋義父耿再辰死后封王葬于此地,靳氏七人前來看墳守墓,后形成耿村,以靳姓居多。
曾經,西接山西陽泉、東達山東德州的車馬大道橫亙東西,耿村是這條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節點,自古即為商貿繁盛之地,至清康熙時期更是盛極一時,有“一京二衛三耿村”之譽。
耿村民間故事演講協會會長靳春利說,經商和講故事是耿村這個文化聚落的兩大古風。正是由于歷史上這里商賈云集,商客們帶來不同地域的故事、歌謠,加之以經商為古風的耿村人外出帶回天南海北的故事、傳說,使耿村成為一個民間故事的集散地。
“耿村民間故事包羅萬象,上至開天辟地神話、風物傳說、歷朝歷代人物故事,下至現代生活故事,形成一條完整的歷史長鏈。”靳春利介紹說,其中地方傳說更是涉及京、津、陜、貴等20多個省區市170多個縣市。2006年,耿村民間故事入選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講故事、聽故事是耿村村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人處世的道理,故事一講就明白。”靳春利說,村民們拉家常用故事,教育子女、勸解他人也喜歡用故事。
在“耿村民間故事家庭”王發禮家,從岳母到孫輩,一家四代都會講故事,他本人亦是能講述400多個故事的河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耿村共有5個這樣的‘故事家庭’。”靳春利表示,血緣和姻親關系成為耿村故事傳承的鏈條,“故事家庭”“故事夫妻”“故事父子”“故事兄弟”等是傳承的一大特色。
“耿村現象”引起國內外學界關注,吸引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等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交流。自1997年以來,美國女媧故事代表團七次到訪耿村,開展國際民間故事交流活動。
耿村“故事一條街”上的故事墻。 張志強 攝
作為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學,隨著老一代故事家相繼離世,年輕的講述人由于種種原因離開故土,耿村民間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面臨傳承之困。為此,當地官方加大非遺保護力度,推動非遺傳承發展。
“我們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故事類型和故事傳承人進行重點調查、采集、輯錄和拍攝,力圖把最原汁原味的耿村民間故事保存和記錄下來。”李倩說。
在北樓小學耿村教學點,每周五下午最后一節課是學校開設的故事課程。據該教學點負責人靳清志介紹,教師們編寫了校本課程教材《耿村故事》,教授孩子們如何講故事。學校還定期邀請故事家們來此授課。
“現在這些一至三年級的小學生們,每人都能講十幾個到二十多個不等的故事。”靳清志稱。
在耿村,貫穿村子東西方向的主干道被打造成“故事一條街”。入木三分、杞人憂天、三顧茅廬、按圖索驥……兩側農舍磚墻上用圖畫呈現的傳統故事、典故讓人一路目不暇接,有的圖畫故事旁還附有專屬二維碼,使用手機掃碼即可聽故事。
“我們對這條主干道上的農舍、商鋪進行仿古改建,將古香古色的建筑格調與耿村故事相結合,形成耿村故事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特色街道。”耿村村委會副主任靳佩松說。
作為耿村村民,靳春利的家被規劃成“故事書場”,能容納約300人,成為全村男女老少茶余飯后講故事的佳處。每逢周末或節日,眾多游客慕名前來,只為聽一場耿村特色的“故事會”。
李倩表示,藁城區對耿村文化資源進行深層次挖掘及整合,擬將耿村打造成集非遺體驗、故事表演、國潮創意農文旅、教育研學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示范區。“我們正致力于開發耿村民間故事相關的非遺衍生品,只有形成產業鏈條,才能讓口耳相傳的耿村民間故事歷久彌新。”
時下正值暑期,當地官方擬組織返鄉休假的大學生走進耿村,近距離參與耿村民間故事保護與傳承。藁城區常安鎮黨委書記孟月表示,大學生們有知識、有眼界、有格局,希望借此讓他們深入了解耿村民間故事,為這項國家級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出謀劃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