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位展覽主角分別是余森文、施奠東、陳文錦、胡理琛、林福昌、劉延捷、張延惠。他們從7個方面,揭示了75年來西湖與杭州共生共榮的秘密。
西湖,這一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杰作,其“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格局歷經千年依舊保存完好。正如蘇軾所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一個“宜”字,道出了西湖的無盡魅力。
西湖之美,首先在于其生態。
“西湖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現場,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原局長施奠東介紹。
在展覽的“生態篇”中,詳細記錄了西湖從1949年的“山光湖塞”到如今湖光山色的全過程。其中,1952年啟動的西湖疏浚工程尤為引人注目。該工程使西湖平均水深從0.55米增加到1.8米,共挖出720萬立方米的淤泥,相當于70條蘇堤的長度,被稱為西湖史上最大規模的疏浚。
在施奠東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杭州經歷“八八臺風”后,西湖邊樹木幾乎倒伏,10多萬杭州市民自發帶著臉盆、水桶前來扶樹抗臺的場景。
“當時,連小孩都拿著茶壺在幫忙??梢哉f,是男女老幼全體出動一同救樹。”在施奠東看來,這場全民行動不僅展現了當時杭州人對西湖的深厚情感,也標志著杭州公民綠色意識的覺醒。
民眾在展覽現場駐足觀看。主辦方供圖
西湖之美,更在于其文化。
茶葉、絲綢、瓷器、中藥四大博物館為何落戶杭州?雷峰塔為何要原址重建?前幾批世界遺產申報為何沒有西湖?
現場,西湖申遺專家組組長、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原副局長、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長陳文錦講述了破解西湖申遺難題的故事。在他看來,西湖是中國一個具有坐標意義的文化景觀,寄托著中國人代代相傳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意緒。
“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人們逐步把西湖看作是一個整體的歷史文化載體,是一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審美領域中的經典性范例。這是西湖獨有的。”陳文錦說,“我們有責任將西湖保護好,引導游客欣賞西湖所包含的中國式山水美學的精髓。”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國際社會對西湖山水美學與文化內涵的高度認可。
9月23日,秋天的西湖吸引游人泛舟賞美景。曹丹 攝
西湖之美,還在于其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自南宋以來,西湖與杭州一直保持良好的城湖關系。杭州從來不搶西湖山水的風光。”現場,浙江省建設廳原副廳長胡理琛回憶起了望湖賓館限高、植物園與浙江大學選址之爭等影響西湖城湖關系的故事。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加速推進,旅游業蓬勃發展。在全國各地紛紛建設主題樂園和游樂場的時代,西湖邊卻誕生了一個“春天最美公園”——太子灣公園。
“西湖美在自然,貴在人為。”曾任浙江省建設廳風景名勝區管理辦公室主任的張延惠表示,西湖之所以能保持其獨特魅力,離不開一系列創新的管理和保護舉措。
例如,1982年西湖成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3年全國首部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方面的地方法規《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條例》正式頒布;西湖率先開啟中外國家公園交流合作等。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20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