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圖文轉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好消息:已有30萬粉絲關注我們視頻號啦,現在掃碼關注,一起看(白嫖的管理知識)系列視頻,輕松學管理!
(相關資料圖)
有位作家曾說過:
“一個人遇事的第一反應里,藏著他的學識、見識、品格和修養。
而這個反應,也決定了他的生活品質。”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在于處理事情的能力,更在于面對問題的心態。
生活永遠都是現場直播,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
但你看待事情的角度,影響著生活的溫度,也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遇大事要“靜”
晚清政治家翁同龢,寫過這樣一副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每遇大事,一定于靜觀中思考,以靜制動,先靜而后謀,先謀而后動,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化險成功。
靜,才能克服人身上的急躁之氣,免被情緒影響和控制。
因為在情緒的蠱惑下,縱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被放大成可以撬動地球的大事。靜,才能撥開雙眼的表象,快速找到問題的根源和破局的關鍵。
沉靜才能謀定,謀定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守靜,就是一個人磨礪意志,修身養性的基礎。
遇難事要“變”
常聽到的兩句話:不撞南墻,不回頭。一條道,走到黑。
這種執著,讓人佩服,但有時太過執著,不懂變通,也會害了自己。
這世間萬物,往往很多都是迂回曲折、循環往復的。人生在世,一馬平川的時候少,曲曲折折的時候多。
如果進了“死胡同”,不妨觀察一下旁邊的出口,也看看左右的岔路,但凡不是“歧路”,也不是“末路”,那么就可以考慮踏上去,繼續前行。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初心不變、矢志不移,那就多看結果,少拘泥于過程。
此路不通,就另尋他路;他路不通,就自創新路。
靈活機動的人,往往可以枯木發芽絕處逢生;而做事呆板木訥、不知變通的人,則常常浪費掉大好的機會。
學會變通,才能困頓少、生機多,走得通達。
遇爛事要“離”
《智囊》里有句話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生活中的爛事破事,仿佛自帶磁場,相互吸引。漸漸地,你會淪陷更多的精力,也難騰出空間去做正經事。 “破甑不顧”的故事和西方諺語“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為惱人的爛事和無法挽回的破事而一再自尋煩惱,無異于一種自虐。
執著于殘局,既無法讓時光倒流,也無力改變現狀。
與其任由自己深陷憂傷,不如昂首闊步走出困境。
你要相信,避免跌入深淵的最好辦法,是遠離深淵。
遇順事要“斂”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格局大的人,越是得意時,越是內斂。
曾國藩,在道光年間連年提拔,十年之間,連升十級。
在他升至三品大員以后,按照規定,要從藍色轎子換成綠色,并且可以增加兩名抬轎人員。
不久他又升為二品大員,按照清朝制度,可以乘坐八抬大轎了。
但是,曾國藩仍然一直乘坐之前的藍色轎子,除了身邊的護衛不得不增加兩名之外,他的轎子前,既沒有引路官,也沒有扶轎子的人。
曾國藩謹記官場道理:不張揚,不炫耀。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越是格局大的人,越懂得謙虛低調的人生態度,以低求高,以謙自持,因為謙和有禮、虛心待人,所以贏得好口碑,得到支持,以此成就自己。
低調不張揚,才能踏踏實實走得遠。
▽
人這一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事。
我們無法左右事情的發展,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
遇到大事,應當以靜制動,沉穩應對;
遇到難事,需要及時轉彎,靈活變通;
遇到爛事,不妨揮揮衣袖,繼續上路;
遇到順事,也要內斂低調,謙和待人。
先改變自己看事情的態度,才能改變人生的高度。
保持比生活高一點的心態,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更美的風景。
精彩繼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