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服務團隊來到山津村圩仔自然村,為出行不便的村民體檢。 梁文棟 攝
【資料圖】
■ 陽江日報記者/王勇明???通訊員/林雪華
穿著白大褂、背著醫藥箱,家庭醫生們快步穿梭在小區、村落,為居民開展家醫簽約服務、定期體檢、普及健康知識……隨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推進,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越來越常見。
市衛生健康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市已創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329個,簽約人群有141.98萬人,簽約率為54.28%。
什么人可以簽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能夠提供哪些服務?近日,記者采訪了多名家庭醫生了解詳情。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血壓165/90mmHg,阿伯,你的血壓偏高了,要記得定時吃藥。”5月30日,江城區中洲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帶著醫療儀器來到山津村圩仔自然村,為出行不便的居民體檢。
鄭伯10多年前因為中風導致右腳偏癱,已經很久沒有出過門。團隊對他進行血壓、血糖、B超、心肺聽診等一系列檢查,還抽取血樣用于血檢。檢查時,全科醫生張道飛在旁邊詳細詢問他的個人基本信息、既往病史、飲食習慣等情況,為其建立了健康檔案,方便以后為他提供更多醫療服務。
“等檢查結果出來,我們會為你制定用藥方案,到時候你定時吃藥就可以了。如果有疑問,你可以隨時撥打我們的電話。”張道飛說。記者了解到,中洲街道有4萬多居民,簽約人群已超過2.4萬人。
簽約時,團隊都會給簽約對象一張通訊卡片,上面有團隊所有人的聯系方式,方便居民來電尋求幫助。
中洲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創建了3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團隊主要由上級醫院專家、中心醫護人員以及村醫構成。其中,醫院專家負責指導團隊提升業務能力,有效推進雙向轉診工作。中心醫護人員以及村醫主要負責簽約對象的日常健康管理工作,對重點簽約對象上門或集中式開展健康管理工作,將管理信息動態錄入健康檔案,讓居民健康檔案“活”起來。
“并不是有基礎疾病的人才需要簽約,家庭醫生的健康管理服務如今已覆蓋人的全生命周期。”張道飛介紹,所有人都可以簽約家庭醫生,不同人群按需求均設置了相應的免費和付費項目。其中,免費項目主要有基本公衛服務、建立健康檔案、每年一次體檢等。付費項目主要設置了每年36元的初級服務包,服務涵蓋健康咨詢、健康教育、預約就診、雙向轉診等。居民想簽約家庭醫生,可直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
個性化服務滿足不同需求
5月31日,崗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來到富康路的“新晉媽媽”王女士家中,對她及新生兒進行訪視。醫生為王女士測量了血壓,檢查子宮恢復和傷口愈合等情況,并評估母乳喂養狀況。同時,還為新生兒測量體溫、身體、體重、黃疸指數、頭圍、聽力等,觀察新生兒有無畸形、臍帶有無脫落等,并指導家長如何進行正確喂養和護理,以及黃疸等常見疾病的預防。
“照顧嬰兒我是新手,有家庭醫生上門指導,讓我放心很多。”王女士說。崗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衛科洪春梅介紹,新生兒出院一周后,團隊會上門為其體檢。此后,新生兒滿月、3個月、6個月、8個月、1歲、1歲半等階段,父母都可以帶嬰兒到中心免費體檢,預防一些疾病發生或者對疾病進行及時治療,保障嬰兒健康成長。
中洲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馮昌文,時常出診為簽約對象提供醫療服務。潭塘村的楊先生,患有小兒麻痹癥,因長期臥床長了褥瘡。馮昌文接到他的電話后,便上門為其治療。和平村的林先生長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并發癥導致行動不便,馮昌文也是上門送藥,指導其用藥。
記者查看《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服務協議書》了解到,協議書針對0-6歲兒童、孕產婦、老年人和慢性患者、一般人群,制定了4類個性化簽約服務包,滿足不同人群需求。家庭醫生團隊結合自身服務能力及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情況,可為簽約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管理服務、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出診服務、藥品配送與用藥指導服務等服務。
健康教育和慢病控制是當前重點工作
體檢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身體狀況,從而進行飲食或運動的干預,預防疾病的發生,或者及早發現身體存在的問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療效,減少后期治療費用。潭塘村的一名村民就曾在免費體檢中就被診斷出疑似泌尿系結石,被建議到市人民醫院復查。
“如果確診是泌尿系結石而沒有及時治療,后期會引起腎功能減退,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整個腎臟的功能完全喪失。”張道飛介紹,很多居民都是在免費體檢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病情,此前很長時間都耽誤了治療。
“經過團隊年復一年的努力,中洲街道接受免費體檢的人數,已經從2019年的3054人提高到了2022年的4205人。”張道飛說,雖然成績一年比一年好,但部分居民還是不重視體檢,即使上門提供免費服務,也是對團隊避而不見。此外,部分居民明知身體患病,仍不聽醫囑按時服藥。這些情況都說明,健康教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基于人手、設備及醫療安全的考慮,許多家庭醫生團隊都是將主要著力點放在老年人、兒童、孕產婦等重點人群身上。“重點人群里,老年人占比達到了78%,因此控制老年人多發的慢性病也是我們當前的重點工作。”張道飛介紹,針對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他們會主動提供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以及每年不少于4次面對面的健康管理服務,指導患者控制病情。
“家庭醫生是醫防融合最好的紐帶和橋梁,從居民的生活習慣干預開始,再到疾病的預防、治療為一體,從而對簽約的慢性病人做到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提高簽約居民的生活質量。”張道飛介紹,家庭醫生固定人群、連續性服務的特點,又讓家庭醫生更熟悉固定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因此能為居民提供更有效、更有溫度的醫療服務。而在長期的服務過程中,居民會逐步提升對家庭醫生的信任,對我市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有很多好處。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