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青年網 |
      • 手機客戶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 > 正文
      日拼十萬袋,“中式薯片”講述的鄉村振興故事 環球視訊
      來源: 2023-06-07 19:06:50

      “家人們,薯片自由實現了,巨好吃又省錢,國產薯片快給我崛起!”“云貴川限定干辣椒、咸香酥脆,一口回到小時候。” 社交媒體上,中式薯片已成為年輕人熱衷分享的國貨零食。


      (資料圖片)

      當食辣日漸成為一種全民口味,一包熱辣的滇式土豆片不僅帶動云南多個馬鈴薯產區的加工薯熱銷,也讓不少產地薯農的生活有了新奔頭。

      在云南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的田間地頭,汗濕衣衫的薯農正忙碌穿梭,圓滾滾的洋芋從疏松的泥土中翻騰而出。放學歸來的孩子們坐在田埂上唱著“挖呀挖呀挖”,為大人鼓勁。

      5月底,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倘甸鎮的薯農們正忙著收獲洋芋。孟云歸 攝

      “這是云薯304,個頭均勻、表皮光滑、芽眼淺、易去皮,特別適合加工。”尋甸六薯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員鄧長軍告訴記者。忙于收購的“滇二娃”土豆片工廠負責人李艷瓊,正為提前打響的6·18儲備原料洋芋:“我們打算提前準備100萬袋土豆片,大約需要洋芋180余噸。” 鄧長軍家的云薯304,已被運往李艷瓊的加工生產線。按照今年每公斤收購價3.6元計算,每在拼多多上賣出一包薯片,薯農就能收入0.65元。

      一年四季都能生產新鮮洋芋的云南,炸洋芋片拌上辣椒粉是一道傳統小吃,也是很多人離開故土后無法割舍的家鄉味道。只不過,這種特色小吃過去很長時間難以走出云貴川,也無力與滿街的西式薯片競爭。直到最近幾年,在云南農科院的技術加持以及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助力下,從種植優化、口味創新到技術幫扶、電商扶持,以云南洋芋片為代表的中式薯片悄然出圈,推動了當地鄉村的產業振興。

      1

      “中式薯片”更合國人口味

      “西式薯片大多是薯粉膨化,土豆的味道很淡,而且價格動輒一袋十來塊。在云貴川,家家戶戶更喜歡自己炸洋芋片,新鮮又實惠。”在李艷瓊的記憶中,中式薯片是兒時最愛的零嘴,“撒上本土特有的干辣椒粉和花椒,一口咬下,舌頭先是感覺麻,然后是辣,中間還混合著肉香油香。”只是存放時間較短,一個星期內就容易變質。

      李艷瓊的工廠有員工130名,兩條生產線每月最多消耗洋芋1500噸左右。孟云歸 攝上世紀,天使、子弟等云南本土品牌最早引入工業化流水線。其生產的中式土豆片,是云貴川一代人的童年記憶。遺憾的是,因為各種原因,這些產品未能大規模走向全國市場。直到去年7月,一款由“滇二娃”與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合作,聯合研制的原切土豆片首次登上新電商“貨架”后,中式土豆片在線上名氣大振。有且僅有麻辣、胡辣兩種辣味的口感設計讓這款極具辨識度的產品,迅速俘獲一批年輕人無辣不歡的心。西南人四處闖蕩,也將獨特的辣味帶到了全國各地。中國辣椒產業數據分析顯示,國內可以吃辣或喜歡吃辣的消費者超過6.5億人。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的“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顯示,飲食口味偏好中,“辣”味連續多年居首。“受益于拼多多農產品零傭金以及拼團模式對銷售爆發的有效助力,上架沒幾天,就拼出10萬單,線下渠道主動聯系我們,希望一起把云南特色產品賣到全國。此后,類似的電話每月多則幾百個,全是希望合作賣土豆片。”“滇二娃”電商運營負責人胡停頗感意外,“過去都是我們求著線下賣貨,遇上電商,事情竟反了過來。”去年下半年,中式土豆片在電商平臺迎來爆發。“滇二娃”土豆片長期占據暢銷榜,其去年銷量比行業均值高出近兩倍。從銷售區域來看,盡管起源于云貴川,但在廣東、浙江等地賣得更好。辣味零食愛好者淺嘗后紛紛在各個社交媒體上安利,“嘎嘎香,辣得得勁”“我愿稱之為麻辣洋芋片天花板”……胡停表示:“目前,我們線上日銷土豆片11-12萬袋,拼多多是最主要渠道。618期間有萬人團等活動加持,我們滿心期待。”“西式薯片多是恒溫油炸,撒上辣椒粉就不好吃。而低溫油炸和獨特的麻辣、胡辣口味是我們的特色,正好能彌補市場空缺。”李艷瓊介紹,“滇二娃”薯片成本高10%、價格卻能低30%,憑著物美價廉、薄利多銷,才能從“巨頭”林立的市場中搶到自己的市場份額。

      2

      土豆薄片里的硬科技

      差異化定位的背后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事實上,在獲得市場認可之前,這包土豆片經歷了近四年的研發期,期間數次踩坑。研發團隊曾斥資幾百萬引進一條全新流水線,反復調試后卻發現只能復刻西式口感,無法還原中式風味。“幾百萬打水漂,心如刀割。”李艷瓊說。

      期間,糊了、油了、軟了……團隊每天吃著炸壞的土豆片品嘗失敗的滋味。漸漸地,發現快速入料并低溫慢炸,出鍋的土豆片口感硬脆,且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料的香味。他們又通過反復試驗,積累了關鍵的技術經驗——不同品種的云南洋芋,油炸溫度與油炸時間不斷調整,才能保證始終如一的品質。

      生產云南洋芋片的關鍵之一是將新鮮出爐的洋芋片與精心調制的辣椒粉混合。孟云歸 攝

      既然是一包不同于西式薯片、且出了云貴川就鮮有人見過的土豆片,他們又想了個主意——裝進透明的包裝袋。在視覺上,將消費者的眼球從避光包裝的西式薯片上爭奪過來,助力這一新品走紅。薯片屬于光敏感物質,油脂氧化是其變質的重要原因,市面上的薯片大多采用不透明的鋁塑包裝。而“滇二娃”的生產者,既希望消費者能看到產品,又要解決阻氧性能以延長保質期的問題,這其實是一個兩難選擇。“滇二娃”悶頭找了近兩年,不得其解。再度遇到難題的李艷瓊,這次敲開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的大門。接待她的預制菜與休閑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丹,擅長果蔬生鮮儲藏的研究,見識過各種高性能包材。深入了解情況后,王海丹建議,將解題思路放在有氧化鋁涂層的包裝袋上。“這種袋子的透氧率最低能降到1克/平方米/天,相當于普通透明袋的1/6。”接著,她又根據過往研究在涂層厚度、穩定性等方面給出了指導建議。僅僅一周,難題迎刃而解。嘗到甜頭的李艷瓊決定加大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從加工薯品種的選育,到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加工方案,都正逐漸加入共同探討研究的列表當中。“我們所在馬鈴薯品種及食品加工方面儲備了大量技術。如果企業能夠帶著市場需求和生產問題來找我們,再進行針對性研發,有的放矢,科研轉化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能落地最終幫助加工企業提升產品品質,王海丹頗有成就感。一直以來,由于轉化不暢等原因,國內不少科研項目“只開花、不結果”,實驗室成果與被市場接受的產品之間,橫亙著成果落地的鴻溝。去年以來,拼多多也在平臺策略上加大對高科技農產品及精深加工產品的資源傾斜,以銷量反哺科研,煙薯25、西大魔芋絲、世壯燕麥片、西農大彩色馬鈴薯鍋巴等一大波“農科院美食”,因此熱銷全網。

      3

      產業鏈條為薯農托底

      云南是中國馬鈴薯種植大省,各州市均有馬鈴薯分布,且一年四季都可種植。

      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尋甸,鄧長軍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種土豆。但囿于種植品種陳舊、廣種薄收,加上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不僅銷路難拓,還難賣好價。不少薯農依靠十多畝地,一年最多不過兩三萬元收入。但最近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薯農不再為銷路犯愁。交通設施的改善,商品薯批發生意更加便捷。因全年可供應新鮮土豆,云南土豆目前已占據拼多多土豆線上銷售的半壁江山。更重要的變化在于,云南本地的土豆加工廠越來越多,對加工專用薯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技人員不僅為薯農送來種植技術,加工廠還積極下鄉進村,鼓勵大家種植“合作88”“云薯304號”等優質品種。

      倘甸鎮的不少薯農會種植部分加工薯、部分商品薯,從而更好地規避市場風險,實現收入最大化。孟云歸 攝

      “云薯304”是我國首個投入生產的富鋅薯片、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入選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2023年)》中的特專型品種,在晚疫病抗性、生理缺陷抗性和富含鋅元素等方面超過國際王牌加工型品種“大西洋”,打破了國外薯片加工型品種的壟斷地位,已累計推廣超14萬畝,平均畝產超2500千克,畝增產超220千克。“2016年,我父親聯合一些農戶成立合作社,按照企業需求種植加工薯,并實行訂單收購。”鄧長軍介紹,目前合作社聯結起來的種植戶達到兩三百戶,包括部分彝族同胞。得益于加工薯需求穩定,以及商品薯打開線上銷路,當地農戶的年均收入快速增長。在尋甸縣六哨鄉下洋灑拉村,一些大戶的土豆種植規模達到70畝至80畝,畝均產值3噸,年收入可達50萬元。“我們每季的收購價隨行就市,沒有上限,但下限不能低于與農戶簽訂的保底價。”李艷瓊說,“一包小小的土豆片補上了馬鈴薯精深加工的產業鏈條,通過優化管理,提升科技力,打通線上銷售,我們希望能夠為更多薯農托底,讓云南洋芋從‘特色糧’變為‘富民薯’。”

      關鍵詞

      圖片新聞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23 www.npbk4zh.c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都青年網 版權所有
      文章采集互聯網,為了傳遞信息,如有出處與本站無關。 非本站原創,系由網友自助上傳或轉載、采編于其它媒體,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和看法,一切責任由發布者承擔,與本站無關!
      版權文章處理
      聯系方式:QQ  39 60 29 14 2 @qq.com  備案號:皖ICP備2022009963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