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發表一篇演化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古巖石中發現的一類新的類固醇——16億至8億年前原生類固醇的分子,從而確認復雜真核生物久遠的史前史,并證實了諾貝爾獎得主康拉德·布洛赫(Konrad Bloch)近30年前關于存在原始類固醇分子的預測。
藝術家對“原生類固醇生物群”中浮游干群生物的想象,約16億-8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圖源:論文作者)。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藝術家對“原生類固醇生物群”中浮游干群生物的想象,約16億-8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圖源:論文作者)。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藝術家對“原生類固醇生物群”中浮游干群生物的想象,約16億-8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圖源:論文作者)。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藝術家對“原生類固醇生物群”中浮游干群生物的想象,約16億-8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圖源:論文作者)。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該論文介紹,真核生物被認為已存在了20億年之久,但這類生物的化石很罕見,所以研究人員只能尋找分子化石——比如真核生物留在巖石上的類固醇代謝物。不過,尋找這類化石的難度很大。
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約亨·博勞克斯(Jochen Brocks)和同事與合作者研究認為,這些生物標志物一直在那里,只不過存在形式與之前預想的不同。他們報道了在古代沉積巖中發現的被稱為原生類固醇的分子,證實至少在16億至8億年前,早期真核生物就在水生環境中占據了生態優勢。
據了解,康拉德·布洛赫在1994年首次預測了這類分子的存在,他提出在從羊毛固醇到膽固醇的漫長生物合成途徑中,每個短暫存在的中間體在幾億年前都曾是完全適應的最終產物,而且這些產物的每一個都是在其前體基礎上的演化進步。不過,他的結論是,這些介于中間的原始分子永遠不會被發現,因為它們無法在地質記錄中存活下來。
《自然》同期發表同行專家的“新聞與觀點”文章稱,最新發表論文的研究說明事實并非如康拉德·布洛赫的結論所言,也表明原生類固醇的痕跡能在巖石中保留超過10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