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鄉村大席中,最使我難忘的菜就是“扣碗”。做扣碗,要先將菜盛到一個碗中蒸熟,出籠時再扣到另一個碗中。澆上老湯、調料,就成了一道色味俱全的佳肴美味。扣碗作為魯菜的一種經典做法,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它的特點就是“吃啥不見啥”,何意?“整雞拆骨,整魚剔刺”,然后切塊置瓷碗內清蒸,端上桌來清香四溢,品在口中鮮香醇厚,卻不見半點雞骨或魚刺的存在,這叫做“吃雞不見骨,吃魚不見刺”。扣碗精致的做法反映出廚師的深厚功底,就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老夫子對扣碗也極其鐘愛,所以在最具代表的“孔府宴”中扣碗占據一席之地,以至于在名震天下的“滿漢全席”中扣碗也依舊備受推崇。
魯南的鄉村宴席無論是“紅事”還是“白事”一般是八個扣碗:大酥肉、瓦塊魚、扣碗雞、碗面子、龍眼雞蛋、瓤白菜、豆腐箱子、油蔥南瓜。熱菜一般有四個:奶湯魚肚、雞蛋橛子、牛肉丸、老公雞。涼菜一般有四個:粉條豆腐絲、豆芽、蓮菜、醋溜白菜等,有條件的人家還在涼菜上面放些薄薄的牛肉片。整桌菜肴除四個炒菜四個涼菜外,其余八個扣碗全有湯,湯品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濃或淡。
其實鄉村的“扣碗席”是一種程式化的做法,它看似簡單其實也復雜。過去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相對比較低,鄉村“宴席”沒有什么山珍海味,好東西除了豬肉還是豬肉,于是“扣碗席”就圍繞著豬肉作文章。買幾十斤豬肉,先把瘦肉剔下拼成片,裹上雞蛋粉面在油鍋里炸成酥肉。五花肉留下剁碎配上蔥、蒜、姜和面炸丸子。肥肉先煮,八成熟撈出,豬皮上抹糖稀或蜂蜜再下油鍋去燒。之后把燒好的肉切成韭菜葉薄厚的片狀,切成兩公分大小的肉方,把炸好的酥肉切成條狀,連同炸好的丸子分別在扣碗里各自排放整齊,上面放上蔥段、大蒜、姜片、大料、花椒、辣椒等配料,再配上一些豆腐和時令蔬菜,然后搭在七八層高的籠節里大火去蒸。蒸好后一碗一碗翻入盤子里,撒上一些芫荽與蔥絲,澆上一勺用醬油和肉湯配置的高湯,熱氣騰騰,色味俱到,形若碗狀,香而不膩。扣碗所用的高湯非常重要,www.nfysw.com制作高湯要選兩年以上放養的母雞煮湯,開水下雞,旺火沸煮兩個小時以上,達到色白、微黃、湯濃。湯煮好后放入土缸內。撇盡雞油,加入花椒、蔥、姜熬制成的蔥椒油。
在我小的時候,在鄉村吃大席是一件盛大而榮耀的事情,除了親屬外,村里人只要在喜事這天幫忙都可以吃上扣碗席。過去農村人家一年半載吃不上一回肉,只是在有大事的時候才能改善一番,但農村的“扣碗席”的分量一般都不是很充足,吃席的時候搶吃是難免的。坐席時,七八個人圍一桌,筷子若雨,稍有不慎,就有人嘴里多吃了兩片肉。不一會兒,扣碗里只剩下湯水,這時有人開始拉去一碗開始泡饃饃。然后有人嚷道“泡上,泡上”,看似招呼別人,其實是自己先端一碗把饃饃往碗里一捏……霎時間,手快的人端著扣碗泡饃吃,不好意思的只能吃個半飽作罷。每每如此,扣碗席常常是碗空盤凈。